本篇品中国散文,论中华文化——读《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有感,本文作者为网友,是一篇初中作文,全文共计14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泱泱中华五千年,这风雨沉淀下来的精华,如一杯名茶淳厚清香,令人沉醉。而那一篇篇美文也从这历史的长河中款款走来。文人的忧思,君臣的惆怅,饱含其中。读来,怀才不遇的愤恨,国破家亡的感慨;有古色古香的神韵,有青春现代的朝气。如果把这一篇篇佳作比作一幅幅画,那么散文就是其中最富有诗意,也是最抽象的画。它触之无形,而言之有意!这一篇篇的散文中,有《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君的忠直,有《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社会的美好向往,有《腾王阁序》中王勃的真情流露,有《陋室铭》中刘禹锡的坦荡乐观,有《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国忧民和开阔的胸襟,更有《爱莲说》中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我们只是平凡的人,或许无法模仿陶渊明隐居山林的悠然心境,无法学习范仲淹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无法做到刘禹锡那样的乐观。古人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同样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敬佩的伟人,例如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诗人徐志摩,革命先驱鲁迅,国学大师叶圣陶,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文坛巨匠巴金等等。
望着一位位伟人,读着他们的一篇篇传世之作,让我不禁感叹,由古至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安定和平,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繁荣富强。从古人忧国忧民的豪情壮志到如今细腻的抒情叙事,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柴米油盐,人情冷暖,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感悟,去珍惜。读着朱自清的《背影》,想象着他笔下这位“带着黑小帽,穿着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蹒跚的父亲,一种暖暖的感动用上心头,那胖胖的背影让我想起了我平凡而又高大的父亲。周作人笔下的《故乡的野菜》勾起了我心中最质朴的乡村回忆,他细腻生动的描写更让我对“黄花麦果糕”、“紫云英”这些乡野美味充满食欲,这“故乡的野菜”不仅仅是写菜更是对民族风俗的一种回忆和推崇吧!读后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前文写的云彩、街道、嫩芽、草、行人都充满着春意,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把一个“叫化子”与汪林这个城市小姐比较,与文章标题截然不同,文末却抒发了对生活在底层的广大群众的同情。
这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情节,一位位人物,无一不散发着中国的气息,中国的《杜鹃》,中国的《江南的冬景》,中国的《泰山日出》……无论是身在异乡抒发思乡之情,还是要赞美人物事物的高尚品质,或是想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珍惜,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他们都用充满着中国气息的文笔,写下最真挚的情感。时而细腻动人,时而尖锐犀利,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气势磅礴。我想这些文章之所以在经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下仍然能流传于世,而且被冠以“中国最美”的名号,正是因为它们都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并且把中华之美描绘得动人心弦。或许是对母语的一种亲切,我觉得中文比任何文字都能更加细腻地表达各种情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确实,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到唐朝的古诗盛行,华夏文明逐渐融入到文字中去。从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到秦朝的统一文字小篆,从唐诗宋词到现代散文诗歌,我们的文字越来越有力量,我们的语言越来越国际化!读了这本《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为自己能领略到如此绝美的篇章而自豪。身为一个华夏儿女我有责任将中国文化学好,并且传承、发扬!
品中国散文,论中华文化——读《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有感 汤渊 14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最美的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zuime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