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专题 > 关于的感觉的作文 >

《拍拍美国的肩膀》之十九:在费城翻书的感觉(2400字作文)

2014-06-27 
《拍拍美国的肩膀》之十九: 在费城翻书的感觉

本篇《拍拍美国的肩膀》之十九:在费城翻书的感觉,本文作者为蒋波,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全文共计24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拍拍美国的肩膀》之十九:

在费城翻书的感觉

蒋 波

1730年的时候,波士顿以南,包括纽约在内,欧洲人移民的地方,没有一家书店,更不用说图书馆。

人也不多,大家只能看一点随身从欧洲带来的书。

20多岁的富兰克林这时精力正旺盛,在费城开一家印刷铺。他常邀一伙人在一起读书,时间一长,就相互借阅,先在一家啤酒店里读,后来干脆租了一间房子,读书的人和书都渐渐多起来,他发动成立了一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叫“读书会”也好,叫“读者俱乐部”也好,反正是费城这块泥泞满地的文化不毛之地的一件新鲜事,今天叫“知识共享”。后来在这个自发生长的饥渴的文化小岛上,一个准公共图书馆羽翼渐丰。富兰克林又到处找人,从费城的商铺、货栈、码头和各种作坊里拖来50多个希望常常改换生活角色的市民,这些人和富兰克林一样,虽衣食粗朴,但都想在世俗的平凡日子里加一点理想主义的因素,他们准备为费城读书人做点事情。

灯火闪烁。

大家眼睛发亮,七嘴八舌。他们为这个城市的甚至是北美的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制订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很粗糙的图书管理规定。我拣几条重要的简单说说。

1.读者第一年每人先付40先令,以后每一年付10先令。

2.每周开放一次图书。

3.过期不还,加倍罚款。

(序号是我加的)

这几条是否与现代科学的图书管理理念相似,我不是很清楚。第一条,读者自己交钱,是为了解决图书经费问题,集资到欧洲大陆买书,新书可以“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进来了,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活的生命体。第二条表明自发的读书状态可以结束了,不应该太散漫自由。第三条有意思,处罚的翻倍,可以让书不是被“藏”起来,而是始终处在流动之中,书的命运本来就是“流动”。三条中含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书是共享的。

我不清楚这个图书馆和后来在费城发动的独立战争有什么直接关系,和《独立宣言》在费城的起草有什么直接关系,和富兰克林由一个没进过大学的打工仔成长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师有什么直接关系。只知道,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在街头上放枪,它首先是文化的启蒙和思想的觉醒,是一大批像富兰克林这样的平民开眼。

据富兰克林自己说,这个管理规定一出来,小图书馆的规模快速发展,私人捐赠也增加了,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类似的图书馆也大量出现。因为大家业余活动少,天一黑,只能猫在一起把读书作为主要的消遣方式,日出风吹,月落雨化,时间一长,外地人到费城,发现费城人脸上多了一份宁静的神气和含蓄的笑容,恰如中国先秦时孔孟故里,曲阜之间,泗水之上,彬彬君子之风蔚然也。

这是否涉及到关于书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

富兰克林办图书馆的1730年到1775年,正是中国清朝雍正期和乾隆前期,我先试着把这段时间中国的一些有关书的比较重要的事作个简单排列:

1730年,学者杨守知“聚书万卷”。

1736年,卢青厓收罗30年,得书10万卷,仿天一阁造抱经楼。

袁枚筑谦益堂,藏丹铅万卷。

郑杰建注韩居,藏书数万卷。

1736年—1820年,吴县黄丕烈、长洲周锡瓒、元和顾之逵、吴县袁又恺并称四大藏书家。

1739年,官修《二十史》藏秘府。

1743年,黄冈问津书院建藏书楼。

1744年,命内直诸臣检阅秘府藏书,供皇上阅览,得藏书达1081部,12258册。

1747年,赵昱小山堂藏书万卷。

1750年,临川李巨来藏书5万卷。

1755年,马秋玉家有丛书楼,增至10万余卷,藏书甲于东南。

全祖望聚三世藏书达5万卷。

1760年,朱稻孙曝书亭藏书8万卷。

1766年,刊刻《大清会典》藏秘府。

1768年,官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成,藏内府。

1770年,举人吴玉墀进贡四库书多种,开四库馆。

……

不多举。依事可知,我国同期的图书使用,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书籍的数量巨大,远非美国同期可比。但书籍的享用者,主要是两类,一是皇帝,一是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二、尚缺乏面对公众的图书馆和图书使用机制。三、尚缺乏图书流通的意识,以传统“藏书”观念指导图书管理行为,重“藏”轻用,重“藏”轻读。

我特别对“藏书”一说,有些看法。中国古人喜用“藏”字,书是“藏书”,安置书的地方是“藏书楼”,经营藏书楼的人是“藏书家”。书和“藏”字一连接,就变了性,本来书的形象应该是开放的,身份是流动的,过手越多功能发挥得越出色,甚至翻读成片,碎散四方,也不过是书的命运,算不得玉殒烟消;被“藏”字一管,完了,禁锁深宫,供极少数人消费,甚至无人消费,只是一座虫蠹的乐园,烟火的媒介,盗贼发财的梦床。“藏”之流弊,祸及图书,殃及文化,实在可以改变。

当然,富兰克林那个准图书馆,仅仅只能提供给我一个重新看问题的视角,我尚无法借此对中美之间的古代图书管理学进行全面的比较。

2004年7月3日,也就是美国独立纪念日的前一天,我们在费城图书馆翻书,上网,看费城最古老的报纸,其中有富兰克林当年办的《宾夕法尼亚报》。图书馆在本杰明·富兰克林大街上,这条街不得了,全是顶级的艺术馆、博物馆一类。图书馆厕身其中,像一个不打眼的小弟弟,把书安置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走廊里,好像“寄财于富地”。

《拍拍美国的肩膀》之十九:在费城翻书的感觉 蒋波 21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的感觉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deganjiao/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