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老一辈革命精神
——读《一记耳光化险情》有感
前段时间,学校发了一本书给我们,书名叫《红色经典传奇100例》。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里面讲了很多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但其中有个故事我特别喜欢。
这个故事叫《一记耳光化险情》。讲的是1942年,刘伯承在大行山区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坚持抗日斗争。6月的一天,他接到报告,有8万多日伪军分路向师部包抄过来,情况十分危急,刘伯承迅速做出转移的决定。
9日中午,师部成功转移地点——张汉村。刘伯承登上高处,举起望远镜,这映入眼帘的是如蝗虫一般的“鬼子”,正从四面八方向张汉村袭来。怎么办?
这时,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师长,我知道有一条小路可以避开敌人的攻击。”刘师长回头一看,原来是新一旅政委唐天际,他十分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唐天际说:“师长,现在四处都是敌人,一出村就会被敌人发现,最好等到天黑。天黑后,我们也有可能碰上敌人,因为我们要从敌人的队伍中穿过,才能走出那条小路。”
天终于黑下来了,队伍按计划出发,静悄悄地向杨家山快速“滑动”。队伍走了半个小时,刘伯承发现了一支日军队伍。
“喂喂,哪一支队伍的?”走在鬼子前面的翻译官大声喊起来。借着微弱的火光,刘伯承说:“八格牙鲁,竟然骂大日本皇军,死啦死啦的。”刘伯承打了翻译官一耳光,翻译官以为自己得罪了长官,就捂着个脸说:“对不起,我有眼不识泰山。”翻译官就放他们走了。
刘伯承带领部队顺利逃出了敌人的“爪牙”,走向奋勇杀敌,抗日救国的新战场。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当时的激烈场景,在敌人面前,有勇无谋是不行的,遇到危险必须保持镇静,随机应变,才能化险为夷,顺利脱险。
我作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应当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置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文章作者:曾子珍
学校班级:赣州市赣县三溪中心小学五(3)班
指导教师:廖新平
联系电话:0797-4520005
by 三溪小学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