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史可以明智,蒋介石一定读过历史,也一定知道汉武帝时晁错提出的攘外必安内的治国方略。或许正因如此,他从中得到借鉴,以致于1931年7月23日在南昌行营也来了个攘外必安内的国策。直到1931年9月18日东三省沦陷,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他还在奉行这一政策。显然他的这一决策并非非明智之举,因为他山之石,未必攻玉。
汉武帝初年,凶奴患边,边塞居民饱受掠夺之苦,国内强大的藩镇势力对朝庭构成严重威胁,在内忧外患之际,汉武帝采纳了晁错的攘外必安内的策略,对外采用和亲政策,稳住凶奴,暂换边境一时之安宁,对内则进行削藩,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解除了内忧,然后转过身,举全国之力,击垮了凶奴。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文、景两帝积累了雄厚的家底外,更重要的是不管他平定内乱还是消除外患,都是顺民心而为之。得道多助,成功是必然的。而蒋介石所做的安内,是在根据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根本不是在安内,而是在让内不安;而对日本侵略者却消极抵抗,致使大片国土沦丧,这完全是悖民心而行,逆历史潮流而动。失道寡助,失败也是必然的。国情不同,治国方略理应也不同,不知蒋介石为何还会去借汉武帝的石来攻他蒋家王朝的玉。当时蒋介石最好的策略是:同仇敌忾,共御日寇于国门外,共和、共治,岂不美哉。倘若如此,蒋介石也不致于落了个偏安于台湾一隅的地步。
除蒋介石以外,我党的李立三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1930年6月,李立三借鉴俄国十月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经验,起草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幸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根椐当时中国的国情,及时指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向,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无论是谁,做什么事,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事情才能取得成攻。“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因为,他山之石,未必攻玉。
刘志海
学校班级:瑞金市云石山初中九(5)班
指导老师:刘康林
联系电话:13879727350
标签:主题 征文 他山之石 未必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