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读(观)后感 >

  留得青山与后人

2012-03-19 
主题征文《留得青山与后人》丰城四中初三(3)班黄世新 指导老师:黄 岳这是一个党员干部真实的故事。他是新中国60多年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将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

主题征文   《留得青山与后人》

  丰城四中初三(3)班   黄世新

 指导老师:黄 岳

这是一个党员干部真实的故事。

他是新中国60多年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将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表达人民对他的敬爱与怀念之情,邮电部90年代曾发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纪念邮票1枚,邮票图案是根据1963年焦裕禄的一张黑白照片而设计的,摄影者是当时兰考县委宣传部搞通讯报道工作的刘俊生。

焦裕禄生前很少照相,当刘俊生把镜头对准他时,他总是摆摆手,严肃地说:“不要给我照,要照,去给群众照!”1963年9月初的一个下午,焦裕禄来到老韩陵大队的田头,在场的一位公社党委书记说:“老焦呀!我想和你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经刘俊生的再三劝说,焦裕禄哈哈大笑地说:“好,好。我爱泡桐,咱就在泡桐树前照个相吧!”

原来,为了治理兰考县的荒沙,焦裕禄在城关公社胡集大队和林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泡桐的生产特点,并亲自带头植泡桐,全县人民同心协力,营造了一片浩瀚的泡桐林。为美化兰考大地,尽快改变灾区面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焦裕禄先走到一棵泡桐树前,刘俊生抢拍了这张照片。焦裕禄清瘦的面庞上挂着微笑,上身穿一件旧毛衣,毛衣领口上挂着一支钢笔,披着外衣,双手叉腰,像是刚刚查完风口,又像是在与群众在亲切交谈,神态自然,朴素感人,生动地展现出了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

这也是一位党员干部的真实故事。

他似乎是一下子开始闻名全国的,人们都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可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去世前,他把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了家乡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这一切,源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0年10月播发的一篇报道。题目是《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作者为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

2011年3月,杨善洲爷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省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可是,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爷爷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省委书记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因为他决定要扛起锄头种树,改变家乡面貌,回报家乡父老。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为了人民的幸福,两位共产党员,一位长眠于河南兰考已经染绿的大地,年仅42岁;一位葬在云南大亮山巍巍青山,享年83。

立志改天换地,他们那样坚定的信念,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更留下的是,我们这些90后值得永远铭记、值得不懈攀登地——精神的青山!

  标签:主题征文 留得青山与后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