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反映了封建时代士大夫的一种济世情怀,流传颇为久远。
对联中的“天下事”一词今仍用得很普遍,但此“天下”不是彼“天下”,语境不同,意义上已大不相同了。在对联创作的时代,中国文人尚无世界或国际观念,天下仅指中国文化被覆之处。所谓国事,指朝廷或政权体系的事,天下事则包括了整个社会和百姓的事。而今天,在一般的理解中,国事是指中国的事,天下事则指世界上的事。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史。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以不光彩的鸦片贸易方式进入中国,中国便陷入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社会危机之中。当时,西方已进入工商社会,中国尚处于农耕社会,在相互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状态。100多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接触了世界各种思潮,进行了各种抗争、尝试和努力,终于在上世纪中叶赢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获得了民族自主权,迈出走向历史主动的第一步。在其后的50多年中,中国首先在艰难曲折中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开始了普遍工业化的进程,并同时跟上了世界信息化的发展。
如果说,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种被迫和被动的开放,service@reader8.net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