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喜爱体育运动,开学前夕,我陪着特地给她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价格600多元。“正合脚呢,挺舒适的!”付了钱,女儿就欢欢喜喜穿着新鞋不脱下了。
拎着旧鞋子回到家,看看鞋架上,女儿这个季节穿的鞋子还有好几双呢,其中有一双铮亮铮亮的牛皮鞋才穿过一两次,擦去浮尘仍是崭新的。我不由感慨:生活水平真的是提高了,如果在我年少时,这样的境况,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我出生于60年代,那时,物资相当匮乏,生活非常困难。我上小学时,大部分人都是穿布鞋,奢侈点的是解放鞋,在农村皮鞋几乎是见不到的。由于家境贫困,母亲极为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也从未给我买过鞋。农村四季都忙,母亲白天田里干活儿,晚上一针一线纳鞋。母亲纳鞋时,神情十分专注,鞋底纳得很精致,细密均匀,还有许多花纹。其实,做一双鞋是很累的,先是将麻打成细线,把旧衣服上能用的地方剪下来,用自家做的浆糊一层层贴牢打厚,待干透后,再按照脚的尺寸剪成鞋底,将打好的麻线一针挨着一针地纳紧,这叫纳鞋底。纳好鞋底后,用新的绒布或棉布做成鞋帮,同鞋底纳在一起,这样,鞋才算做好。所以,能穿上新的布鞋,也是十分爱惜的。在上学的路上,如果正好碰上下雨,我怕鞋子弄湿或弄脏了,就脱下来,拿在手上,赤脚走路,到了学校再把鞋子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