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流行“叼羊”的马上游戏。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在几百米外放一只羊,骑手们分成几队准备冲上闪抢夺。也有一青年骑手持羊从马队中冲出来,后面的人紧紧追随,其中有人配合争夺羊,也有人保护羊,以叼羊到终点者为胜,取得胜利的人,当场把羊烧熟,然后大家一起享。
旧时汉族民间有“送羊”的岁时风俗,流行于河北南部。每年农历六月或七月间,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后来改送面羊。传说此俗与沉香劈山救母有关。沉香劈开华山救出生母后,要杀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杨二郎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给沉香送一对活羊(羊与杨谐音),从而留下了送羊之风俗。另外,民间以每月初六、初九为羊日,青海藏民此日禁止抓羊。山东、湖北、江西则有谚语:“六月六日阴,牛羊贵如金。”又以为属马、狗、鼠者忌羊日,属羊者忌鼠、牛、马、狗日。
锡伯族民间有“抢羊骨头”的婚俗,流行于今新疆地区。婚礼之后,迎亲爹娘在新郎新娘的炕沿上放上一块羊大腿骨,双方姐妹兄弟聚于新房,迎亲娘将拴有红线的两个酒杯放在盘里,迎亲娘则迅速将两只酒杯换来换去,从而使两位新人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酒,然后让他们任选一杯,喝到酒的为大吉,接着要连饮三杯。之后,双方兄弟姐妹开始抢羊骨头。男方家人抢到羊骨头认为是新娘勤劳能干,能养妻子,家庭美满幸福;女方家人抢到羊骨头,则认为新娘会持家,不会爱气,家庭和睦兴旺。
新疆哈萨克放流行“羊头敬客”的交际风俗。新友到来,宰羊招待。吃钣时,先端上熟羊头,羊脸朝向客人的位置,然后主人请客用刀割羊肋肉献给在坐的长者,后割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再随意割一块给自己,然后将羊头盘捧还给主人。另外,全羊是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传统佳肴。上席时,将大块羊肉放入托盘,摆成整羊武装,以羊头献客。
猴:
《搜神记》载:“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这只白猿能够将射来的箭一一打掉,而且还在笑。当神箭手由基基拿起弓时,白猿自知不妙,抱树而号。在这里猿被人格化,正如进化论告诉人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转变而来的。
我国古人对猴子的观察是相当仔细的。三国时东吴有个叫万震的人写过一部《南州异物志》,其中有一段说:“交州以南,有果然兽,其鸣自呼,身如猿,犬面,通身白色,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四尺余,反尾度身过其头。视其鼻,仍见两孔,作爷向天。其毛长,柔细滑泽,色以白为质黑为文,视如苍头鸭。肩边班文集十余皮,可得一蓐,繁文丽好,细厚温暖。”透过这段文字,猴的一概而论跃然纸上。
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在许多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的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
民间忌猴年,认为猴年收成不好,是灾年。俗语说L“饥猴年,饿狗年,要吃饱饭是猪年。”
鸡:
春秋时代左丘明所著《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十二姓反映了远古黄帝部落的十二个胞族。十二姓之中,惟独鸡是十二地支的成员。
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气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传为熟典。
古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浙江金华、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
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后“踢鸡”就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
农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杀鸡吓鬼。传说是阎王爷放鬼,至来年清明节收鬼。民间以为鬼怕鸡血,鸡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以使小鬼不敢出来。俗语称:“十月一日,杀小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