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频道 > 操作系统 > UNIXLINUX >

linux内核-中止和中断程序(三)

2013-09-29 
linux内核--中断和中断程序(三)中断还是中断,我讲了很多次的中断了,今天还是要讲中断,为啥呢?因为在操作系

linux内核--中断和中断程序(三)
中断还是中断,我讲了很多次的中断了,今天还是要讲中断,为啥呢?因为在操作系统中,中断是必须要讲的..

       那么什么叫中断呢, 中断还是打断,这样一说你就不明白了。唉,中断还真是有点像打断。我们知道linux管理所有的硬件设备,要做的第一件事先是通信。然后,我们天天在说一句话:处理器的速度跟外围硬件设备的速度往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甚至几个数量级的差别,这时咋办,你总不能让处理器在那里傻等着你硬件做好了告诉我一声吧。这很容易就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这样效率太低,不如我处理器做别的事情,你硬件设备准备好了,告诉我一声就得了。这个告诉,咱们说的轻松,做起来还是挺费劲啊!怎么着,简单一点,轮训(polling)可能就是一种解决方法,缺点是操作系统要做太多的无用功,在那里傻傻的做着不重要而要重复的工作,这里有更好的办法---中断,这个中断不要紧,关键在于从硬件设备的角度上看,已经实现了从被动为主动的历史性突破。

       中断的例子我就不说了,这个很显然啊。分析中断,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电信号,由硬件设备发向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中断后,会马上向操作系统反应此信号的带来,然后就由OS负责处理这些新到来的数据,中断可以随时发生,才不用操心与处理器的时间同步问题。不同的设备对应的中断不同,他们之间的不同从操作系统级来看,差别就在于一个数字标识-----中断号。专业一点就叫中断请求(IRQ)线,通常IRQ都是一些数值量。有些体系结构上,中断好是固定的,有的是动态分配的,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特定的中断总是与特定的设备相关联,并且内核要知道这些信息,这才是最关键的,不是么?哈哈.

       用书上一句话说:讨论中断就不得不提及异常,异常和中断不一样,它在产生时必须要考虑与处理器的时钟同步,实际上,异常也常常称为同步中断,在处理器执行到由于编程失误而导致的错误指令的时候,或者是在执行期间出现特殊情况,必须要靠内核来处理的时候,处理器就会产生一个异常。因为许多处理器体系结构处理异常以及处理中断的方式类似,因此,内核对它们的处理也很类似。这里的讨论,大部分都是适合异常,这时可以看成是处理器本身产生的中断。

       中断产生告诉中断控制器,继续告诉操作系统内核,内核总是要处理的,是不?这里内核会执行一个叫做中断处理程序或中断处理例程的函数。这里特别要说明,中断处理程序是和特定中断相关联的,而不是和设备相关联,如果一个设备可以产生很多中断,这时该设备的驱动程序也就需要准备多个这样的函数。一个中断处理程序是设备驱动程序的一部分,这个我们在linux设备驱动中已经说过,就不说了,后面我也会提到一些。前边说过一个问题:中断是可能随时发生的,因此必须要保证中断处理程序也能随时执行,中断处理程序也要尽可能的快速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快地恢复中断代码的执行。

       但是,不想说但是,大学第一节逃课的情形现在仍记忆犹新: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但现实问题或者不像想象那样悲观,我们的中断说不定还真有奇迹发生。这个奇迹就是将中断处理切为两个部分或两半。中断处理程序上半部(top half)---接收到一个中断,它就立即开始开始执行,但只做严格时限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在所有中断被禁止的情况下完成的。同时,能够被允许稍后完成的工作推迟到下半部(bottom half)去,此后,下半部会被执行,通常情况下,下半部都会在中断处理程序返回时立即执行。我会在后面谈论linux所提供的是实现下半部的各种机制。

       说了那么多,现在开始第一个问题:如何注册一个中断处理程序。我们在linux驱动程序理论里讲过,通过一下函数可注册一个中断处理程序:

1.request_irq()的参数flags必须设置为SA_SHIRQ标志。
2.对每个注册的中断处理来说,dev_id参数必须唯一。指向任一设备结构的指针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通常会选择设备结构,因为它是唯一的,而且中
   断处理程序可能会用到它,不能给共享的处理程序传递NULL值。
3.中断处理程序必须能够区分它的设备是否真的产生了中断。这既需要硬件的支持,也需要处理程序有相关的处理逻辑。如果硬件不支持这一功能,那中
   断处理程序肯定会束手无策,它根本没法知道到底是否与它对应的设备发生了中断,还是共享这条中断线的其他设备发出了中断。

       在指定SA_SHIRQ标志以调用request_irq()时,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成功:中断当前未被注册或者在该线上的所有已注册处理程序都指定了SA_SHIRQ.A。注意,在这一点上2.6与以前的内核是不同的,共享的处理程序可以混用SA_INTERRUPT.  一旦内核接收到一个中断后,它将依次调用在该中断线上注册的每一个处理程序。因此一个处理程序必须知道它是否应该为这个中断负责。如果与它相关的设备并没有产生中断,那么中断处理程序应该立即退出,这需要硬件设备提供状态寄存器(或类似机制),以便中断处理程序进行检查。毫无疑问,大多数设备都提这种功能。

       当执行一个中断处理程序或下半部时,内核处于中断上下文(interrupt context)中。对比进程上下文,进程上下文是一种内核所处的操作模式,此时内核代表进程执行,可以通过current宏关联当前进程。此外,因为进程是进程上下文的形式连接到内核中,因此,在进程上下文可以随时休眠,也可以调度程序。但中断上下文却完全不是这样,它可以休眠,因为我们不能从中断上下文中调用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睡眠,就不能在中断处理程序中使用它,这也是对什么样的函数能在中断处理程序中使用的限制。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中断处理程序没有自己的栈,相反,它共享被中断进程的内核栈,如果没有正在运行的进程,它就使用idle进程的栈。因为中断程序共享别人的堆栈,所以它们在栈中获取空间时必须非常节省。内核栈在32位体系结构上是8KB,在64位体系结构上是16KB.执行的进程上下文和产生的所有中断都共享内核栈。
       下面给出中断从硬件到内核的路由过程(截图选自liuux内核分析与设计p61),然后做出总结:

        linux内核-中止和中断程序(三)

                                          图一       中断从硬件到内核的路由

       上面的图内部说明已经很明确了,我这里就不在详谈。在内核中,中断的旅程开始于预定义入口点,这类似于系统调用。对于每条中断线,处理器都会跳到对应的一个唯一的位置。这样,内核就可以知道所接收中断的IRQ号了。初始入口点只是在栈中保存这个号,并存放当前寄存器的值(这些值属于被中断的任务);然后,内核调用函数do_IRQ().从这里开始,大多数中断处理代码是用C写的。do_IRQ()的声明如下:

       上面是这个文件的输入,第一列是中断线(中断号),第二列是一个接收中断数目的计数器,第三列是处理这个中断的中断控制器,最后一列是与这个中断有关的设备名字,这个名字是通过参数devname提供给函数request_irq()的。最后,如果中断是共享的,则这条中断线上注册的所有设备都会列出来,如4号中断。

        Linux内核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接口能够让我们控制机器上的中断状态,这些接口可以在<asm/system.h>和<asm/irq.h>中找到。一般来说,控制中断系统的原因在于需要提供同步,通过禁止中断,可以确保某个中断处理程序不会抢占当前的代码。此外,禁止中断还可以禁止内核抢占。然而,不管是禁止中断还是禁止内核抢占,都没有提供任何保护机制来防止来自其他处理器的并发访问。Linux支持多处理器,因此,内核代码一般都需要获取某种锁,防止来自其他处理器对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获取这些锁的同时也伴随着禁止本地中断。锁提供保护机制,防止来自其他处理器的并发访问,而禁止中断提供保护机制,则是防止来自其他中断处理程序的并发访问。

       在linux设备驱动理论帖里详细介绍过linux的中断操作接口,这里就大致过一下,禁止/使能本地中断(仅仅是当前处理器)用: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