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中的delete 和delete[]
我在学校c++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设计出 delete和delete[]两种操作;
因为大家都知道
1,int *p = new int 是分配一个单元,int *p = new int[100]是分配100个单元,
2,delete p 是删除释放一个单元,delete [] p 是释放 多个单元,具体的数据目是查系统的分配表得到的;
3,那么既然可以查表,为什么不直接让delete 和 delete[]合并为一个操作,具体释放多少查表得到既可以了,
可能是设计师考虑到了什么东西了吧,比如效率等,
但是我想不出来,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
[解决办法]
你问的很好,许多人不知道对于内置类型来说,delete和delete []是一样的,看起来你是知道的
原因如下,事实上new和delete都是两步操作,分配(释放)堆内存和调用构造(析构)函数
对于堆内存的释放,确实不需要做额外的事情,delete和delete []无差别
区别就在于调用析构函数这一步,如果用delete只会调用第一个对象的析构,只有调用delete[]才会调用全部的析构
[解决办法]
1.从反汇编的结果看,两者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于对象数组(非编译器定义的类型),delete[]调用全部的析构函数,而delete只调用一次析构。编译器定义的类型,如int,char,string,byte等都是可以正确释放的。
2.规范化编程为好,delete与new配套,delete[]与new []配套使用。
3.最好是自己定制delete与new,因为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条件,比如防止删除null指针、内存缓冲池(防止内存碎片)、按需分配(编译器实际申请的内存会比需要申请的多)。
4.也可以使用宏定义来实现内存申请释放操作,防止删除null指针:
#ifndef SAFE_DELETE
#define SAFE_DELETE(p)
{if(p != NULL) { delete (p); (p) = NULL; } } //Delete object by New create
#endif
#ifndef SAFE_DELETEA //Delete Arrary
#define SAFE_DELETEA(p) {if(p != NULL) {delete[] (p); (p) = NULL;}}
#endif
#ifndef SAFE_RELEASE
#define SAFE_RELEASE(p) {if(p != NULL) { (p)->Release(); (p) = NULL; } }
#endif
#ifndef SAFE_FREE
#define SAFE_FREE(p) {if(p != NULL) { free(p); (p) = NULL; } }
#endif
#ifndef SAFE_GLOBAL_FREE
#define SAFE_GLOBAL_FREE(p) {if(p != NULL) { GlobalFree(p); (p) = NULL; }}
#endif
为什么许多人,包括帖子里的一些网友都有“delete[] 等于 循环delete”的错误认识,其实很正常,只有这样delete和delete[]同时存在才能讲得通,大家自然会这么想。
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是C++发展过程中的一个bug,对某些性能问题考虑过多(99.9%的程序根本不在乎释放时的这点性能开销,而人家真正对性能要求如此严苛的程序根本不会理睬你C++的“好意”,直接上C),结果越搞越乱,规避这个bug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如教材上所说的new与delete严格对应,new[]与delete[]严格对应。
[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