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总结: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不是一个设计模式,而是一种编程习惯。
使用场景:
当客户端需要实例化一个类,但究竟实例化哪个类,要在运行时由一些条件来决定。
找出变化的方面(实例化哪个类),把他们从不变的部分分离出来,交由“简单工厂”完成。
public class PizzaStore{ SimplePizzaFactory factory; Public PizzaStore(SimplePizzaFactory factory){ this.factory = factory; } public Pizza orderPizza(String type){ Pizza pizza = factory.createPizza(type); pizza.prepare(); pizza.bake(); pizza.cut(); pizza.box(); return pizza; }}//简单工厂public class SimplePizzaFactory{ public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type){ Pizza pizza = null; if(type.equals("cheese")) pizza = new CheesePizza(); else if(type.equals("veggie")) pizza = new VeggiePizza(); ...... return pizza; }}工厂方法模式
定义:
Define an interface for creating an object, but let subclasses decide which class to instantiate. Factory Method lets a class defer instantiation to subclasses.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让类的实例化推迟到子类。
——所谓“决定”,是指在编写Creator时并不知道实际要创建的Product是哪一个,选择了使用哪个子类,就决定了实际创建的Product是什么。
类图:
public interface VehicheFactory{ public AbstractCar createCar();//通常以“工厂方法”来实现,将实例化延迟到子类。 public AbstractBus createBus(); public AbstractTruck createTruck();}public class BenzFactory implements VehicheFactory{ public AbstractCar createCar(){ return new BenzCar(); } ...}public class BmwFactory implements VehicheFactory{ public AbstractCar createCar(){ return new BmwCar(); } ...}角色:
1)抽象产品类
2)具体产品类3)抽象工厂类
有几个产品族,则在抽象工厂类中就应该有几个创建方法
4)具体工厂类
优点:
封装性
产品族内的约束是非公开状态的
缺点:
产品族的扩展非常困难;例如增加一个Motor产品族,需要修改AbstractCreator、ConcreteCreator
使用场景:
抽象工厂模式是工厂方法模式的升级版本,当有多个业务品种、业务分类时,并且产品族内都有相同的约束时,则可使用该模式。
比较
工厂方法使用继承来创建对象;抽象工厂则通过对象的组合。
抽象工厂可以将一群相关的产品集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