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频道 > 软件管理 > 软件开发 >

近日学习新得-重构/设计模式

2012-09-24 
近期学习新得--重构/设计模式之前对于设计模式的理解就是减少变化点,并以此判断模式是否适用得当。一个问题

近期学习新得--重构/设计模式
之前对于设计模式的理解就是减少变化点,并以此判断模式是否适用得当。一个问题来了,假如只是转移而没有减少变化点,那还有必要使用该模式吗?
    比如策略模式,如不使用它,单纯用if/else,变化点不会更多。策略无论增、减、改,两者都只需要修改一处。区别只有一个,使用了模式后一旦需求变化,改起来“貌似”更容易,毕竟人家把代码分成一小块一小块,且建立了良好的封装,可读性更强;如果涉及的策略众多,算法更复杂,它的价值就更大。但说不使用就不符合“开闭原则”,使用后才符合,我不能认同,使用之前需要修改现有代码,使用之后照样要修改,且修改的地方不比原来少,区别只是难易程度。
    “可读性更强”也应该是设计模式的价值之一,否则在此例中大可以只写一个类,里面只有一个方法,却可以干所有的事情。这大概就是策略模式的价值,也是其他类似封装的价值。
     再谈下一个。
     本人虽在设计模式方面尚属才疏学浅,但也感觉到玩转设计模式,其实就是要玩转OO的几大特性,要深刻理解它们的作用,做到活学活用、“不拘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当然了,知道独孤求败厉害是一回事,学不学他的功夫又是一回事。下面在下就献丑谈一谈近期对方法“封装”的理解。
     1、最直白的作用:解释一段代码的功能,比如将一大段布尔判断提取出来,实现从“怎么做”到“做什么”的语义转变;即使只有这一个地方用也值得。当然前提是方法命名的功力到位。
     2、有利于功能复用。消除重复代码;方法提取粒度越小就越有可能实现复用。
     3、解耦。封装可能变化的部分,避免外界直接对其进行访问。
     4、增加代码可读性。由于方法提取充分,命名恰当,使得原始方法不会太长,且逻辑清晰。
     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