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延的反面
拖延的反面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
拖延的反面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目录
简介 特征 实质 临床分类 症状 病因 发病机制 诊断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治疗 四步骤自我疗法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精神外科治疗
预防 咨询要点: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2)理性疗法。 (3)行为疗法。 (4)爱护
强迫症病因和发病机理: 1、遗传因素 2、心理社会因素 3、器质性因素
强迫症与生活经历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症相关图书 1、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 2、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
强迫症如何护理 强迫症与失眠简介特征实质临床分类症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 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八、遗传在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2%-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九、生化研究 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沙明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十、神经信号传导研究 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强迫症的病理原因,冯国平的研究小组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敲除了Sapap3基因的小鼠,居然出现了类似人类强迫症的行为——小鼠反复抓自己的脸(小鼠通过抓摸来“洗脸”),直到毛皮破损,甚至流血,还无法停止,同时还会焦躁不安。研究人员介绍说,Sapap3是Sapap家族蛋白质中,唯一在纹状体中“任职”的一位。它缺位时,一些信息传导会出现“一边倒”。比如,正常情况下,小鼠感觉脸脏了,抓几下就会感到干净了,但没有Sapap3时,“脸干净”的信息怎么也传不回大脑,于是小鼠就会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无法停止。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著作《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中也进一步验证了神经回路学说,指出强迫焦虑是心灵呼吸的哮喘症,发明了以此原理开发的缓解强迫焦虑的自助方法。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强迫症之类的神经症主要是患者对人、对己、对事过分敏感所致,患者虽有克服这些症状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无法摆脱,以致给生活、学习、工作造成障碍。这类患者多有疑病素质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及追求完美、舒适感,起初是由于过分注意自身生理变化,如心跳快些、肠蠕动多些,便疑为病态,产生紧张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强化了上述主观症状,并固定而形成病症。德福心理主张患者接受症状,顺其自然。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坦然面对强迫症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困扰,以达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编辑本段诊断诊断依据 一、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二、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三、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鉴别诊断 妄想症和精神分裂 有些强迫症个体表现出来的强迫思维也具有妄想特征。有5%的强迫症病人坚信他们的强迫思维是真实的,另外20%的人也相信,但是没有到坚信的地步。因此,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必须考虑用缺乏“自知力”这个标准,来诊断那些对自己的思维坚信不疑的病人。妄想症与强迫症的区别强迫症会有强迫动作。因为强迫症中,强迫思维往往伴有强迫动作。 强迫思维与抑郁性沉思(DepressiveRumination) 对强迫思维与抑郁性沉思要做出明确区分具有一定的困难。二者的区别在于思维的内容和对思维的抵制程度不同。与强迫思维不一样,抑郁性沉思的内容是悲观的,最后陷入沉思。而且,抑郁性沉思的人不太会努力来压抑这些想法,而强迫症患者会努力压制这些想法。当病人同时患有强迫症和抑郁症是,他会表现出这两种症状,但是在暴露联系中,只有强迫症状得到处理。在临床上,我们还发现,患有抑郁症的病人认为治疗是无效的,这样的观点会影响患者对治疗进展的正性评价,影响患者的积极性,虽然这与强迫症无关,但是,在治疗中,也需要的到处理。 颞叶癫痫:偶可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呈发作性,并有其它颞叶癫痫的症状,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检查可助鉴别。 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与强迫症在过度忧虑上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与强迫思维内容不一样,过度性忧虑,其忧虑的具体内容一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而且病人并不认同自己的忧虑是不合适的(自我协调ego syntonic),它们不会觉得它们不应该担心那些事情。而强迫思维的内容一般是虚构的,而且对这些想法病人认为是不合适的(自我不协调 ego dystonic),他们认为不应该出现这些念头。除此之外,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人和强迫症病人都会担心他们日常的一些事情,比如担心他们的孩子会生病,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人会担心由于生病导致的长远的后果(比如学习退步,身体衰弱等等),而强迫症患者则会注意疾病的病菌(比如他们的孩子身上的感冒病毒会大批滋生)。对于那些没有强迫动作,只有强迫思维的患者,尤其要区分忧虑与强迫思维。 恐惧症: 如果不考虑仪式行为,特定的恐惧症和强迫症是很相似的。比如说,对细菌和老鼠的病人常常能够通过成功回避老鼠来降低焦虑,但是,对于强迫症病人来说,如果他带有“老鼠病毒”的强迫思维,虽然老鼠已经走了,他仍然会感觉受到细菌的感染,即便是在知道某个地方只是在几个小时前出现老鼠的情况下,也会感觉被感染。这些问题通常会导致病人随后采取回避性行为(比如大洗衣服。洗澡等)。这些行为通常在特定的恐惧症病人身上不会发生。 疑病症与身体变形障碍(Body Dysomorphic Disorder) 疑病症的特点是对自己的健康特别关注,身体变形障碍关注的则是自己身体上有什么畸形,这两个方面也是强迫症患者强迫思维的内容。将强迫症与它们区分开来的最好方法是从内容这两个方面。大多数疑病症和身体变形障碍关注的只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且,强迫症病人害怕将来会感染上疾病,而疑病症与身体变形障碍通常关注的是现在已有的一些问题,比如疑病症害怕自己已经生上什么病了。 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s Syndrome)和其他抽搐障碍(Tic Disorders) 要把这两种心理障碍刻板的机体行为同强迫症区分开来,主要要分析行为与强迫思维之间的功能性关系。机体抽搐通常是自动的,其目的并不再与压制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烦恼。相对来说,从行为上区分抽搐与“纯粹”的强迫动作并不容易,而且只有纯粹的强迫动作的强迫症患者也很少见。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强迫症并发抽搐障碍的概率很高,所以对某个病人来说,在他身上往往可能同时出现两种障碍。正如抑郁性沉思一样,区分抽搐行为和强迫动作对于同时患有这两种障碍的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仪式行为阻止法的对象是强迫动作,而不是抽搐行为。编辑本段治疗 森田疗法的理念:森田正马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设计的特殊治疗中,一方面是对肉体和精神上的不快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面对客观现实进行建设性的活动。四步骤自我疗法 假如您有强迫症,您现在就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治疗模式。过去二十年当中,行为治疗对于强迫症有极大的功效。在这手册当中,教导您成为自己的行为治疗师。学习某些基本的强迫症知识,了解强迫症是源自于身体因素,并且是可以治疗的。您可以克制强迫动作的冲动,与控制恼人的强迫思考。 研究显示“暴露与不反应”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强迫症病人在专业的指导之下,学到如何在强迫想法的刺激之下暴露自己。且学习如何对抗强迫想法、冲动。例如:指导一位过份怕脏的病人,去摸脏东西而禁止洗手,这个技巧就叫做“暴露、不反应法”。您将学到避免习惯性的强迫行为,而以新的、健康的行为取代。 本手册基本上是让您了解强迫性想法与行为是如何来的,您可以学习如何处置强迫症所导致的焦虑与害怕。适当处理您的害怕可以让行为治疗更有效。这里要强调的四个步骤如下: ·步骤一、再确认 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认清”强迫症的想法与行动。可能您一点都不想去做这个步骤,但是您必须努力的,全心的觉察,以便了解此刻的困扰是来自强迫性想法或行为。 每天的觉察几乎是自动化的、肤浅的。“全心的觉察”是更深刻的、更仔细的,且要经由专注努力才能达成。记住想改变脑部的生化变化,来减少强迫性冲动可能要花上几周或几个月。若想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赶走这些强迫症状,是会让您失望的!事实上反而会让强迫症状更严重!在行为治疗当中要学习控制自己不对强迫性想法作反应,不管他们有多干扰。 目标是控制你对强迫症状的反应,而不是去控制强迫思考或冲动。 下两个步骤是帮助你学习新的方式来控制你对强迫症状的行为反应。 ·步骤二、再归因 自己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这是强迫症在作祟!”强迫性想法是无意义的,那是脑部错误的讯息。你要深切的去了解,为何急着检查或“为何我的手会脏”这么有力量,以致让人无法承受。假如你知道这些想法是没有道理的,那么为何你对它要反应呢?了解为何强迫思考是如此的强烈,与为何无法摆脱它,是增强你的意志力和强化你去抵抗强迫行为的重要关键。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学习“再归因”:强迫想法的源头是来自脑部生化的不平衡。 在脑部有个地方叫做“头状核”,就是这个地方生病了所以得强迫症。头状核是个过滤讯息的场所,就像汽车的变速器般,它接收前脑的讯息,而前脑是计划、思考与了解的地方。头状核有障碍则会有强迫症状出现,所以思考动作都会不顺。前脑变得太活跃,用太多能量,就像车子陷入泥淖中,不断地转动轮胎,但是却越陷越深。前脑的部分称之眼额叶皮质,因为发生错误的侦测回流以致陷入泥淖中。这可能是强迫症使得人们有“事情有些怪怪的感觉,挥之不去”的原因,你必须做到让这辆车离开泥淖。用手排档代替自排档,来修理这个故障的变速器。我们现在知道可以改变脑部的生化平衡,这需要花数周、数个月的时间。此时了解脑部扮演导致强迫症的角色,有助于免除最令人挫折的“想要完全除掉强迫症状”的不正确想法。虽然无法马上有大的改变,但是记住:“你可以不必马上对强迫症状做反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将强迫想法、感觉摆一边,然后做其它的事,如此可以帮助自己,改变脑部的生化反应。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换档”:做其它的行为!若尝试赶走强迫思考,只是徒增压力烦恼罢了,而压力会让强迫症更严重。 用“再归因”可以帮助您避免用仪式行为来让自己好过一些,例如整个完成的感觉。若知道这些强迫思考是来自脑部生化的不平衡,你就可以学着忽略这些冲动,继续做该做的事情。记住:「那不是我,那是强迫症在作怪!」若抗拒听从冲动或抗拒反应,你将改变脑部,且让强迫症的感觉减少。若你对冲动反应,你可能暂时舒缓一些,但是不久之后,冲动势必更加严重。这或许是强迫症病人最需要学习的一课!那将帮助你避免成为呆子或上了强迫症的当。 「再确认」与「再归因」常常一块儿做的,因此会让病人对强迫症的成因有更深刻的了解。先全心的察觉强迫症在逼迫我,然后了解它是来自脑部的病态所致。 ·步骤三、转移注意力 进入此步骤是真正要干活了!开始的心理建设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在此步骤你要做的是:必须自己换档!你用努力与专注的心思,来做脑部很自然、轻松的工作。例如:一位外科医师手术前的刷手,从开始到结束是很自然的动作,他很自然地觉得已经刷够了。但是强迫症患者却一次一次的刷,没完没了!他脑部自动的机制已经遭到破坏,幸运地是做这四个步骤能够修补它。 转移注意力是要将注意力转移开强迫症状,即使是几分钟也行。首先选择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取代强迫性洗手或检查。任何有趣的、建设性的行动都可以。最好是从事自己的嗜好活动,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读书、玩计算机、玩篮球等。 当有强迫性思考时,你先「再确认」那是强迫性思考或冲动,且「再归因」那是源自你的疾病-强迫症,然后「转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记住不要陷入习惯性的思考,必须告诉自己:「我的强迫症又犯了,我必须做其它的行为」你可以决定"不要"对强迫思考做反应,你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强迫症的奴隶! (一) 十五分钟法则: 转移注意力不是件轻松的事。要将强迫思考瓦解,然后做该做的事,要花极大的力气与承受莫大的痛苦。我们运用十五分钟法则,就是延缓反应的时间至少15分钟以上。刚开始时可以从延缓5分钟做起。原则是一致的也就是:千万不要没有延迟就立即反应。注意这不是被动的等待15分钟,而是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做「再确认」、「再归因」与「转移注意力」。然后你要做其它有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在一段时间之后,再评估强迫症的冲动,看看强度是否下降,并且记录下来。即使一点小小的下降,也要鼓励、奖赏自己。强迫症患者常常会有求完美、100分的心态,所以也常不满足一点点的成就,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以致行为治疗无法成功。目标是延迟15分钟以上,只要不断地练习,将会大大地减低强迫症的强度。一般而言,越多的练习,就会越顺手。不久之后就可以延迟20分钟或30分钟以上了。 (二) 只要做就有收获 转移注意力来做其它的事是很重要的。不要期待这些想法或感觉可以马上走开。不要做强迫症要你做的事,你要坚持做自己选择的活动,如此强迫性冲动会因为你的延迟而减弱甚至消失。即使冲动很难改变,你还是会发现可以稍微控制你反应的动作。 运用「全心的察觉」与当个「旁观者」将会让你更有力量。此步骤的长期目标就是不要对强迫症反应。立即的目标就是反应前要稍微延迟。你学习不要让强迫思考来决定你该如何做。 有时强迫性冲动太强烈了,以致你无法不做强迫性行为。不过假如你不断地演练这四个步骤,将可以预期改变脑部的生化。时常提醒自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