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程序员的45个习惯》读后感
感受
?
敏捷开发人员必读。关于书名。从内容看来,原书名《Practices?of?an?Agile?Developer》比中文书名更加贴切。以下是一些书摘,高亮的文字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
一、敏捷——高效软件开发之道
?
敏捷的精神:它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与团队合作的人)都具备职业精神,并积极地期望项目能够获得成功。它并不要求所有人都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专业的工作态度——每个人都希望尽最大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态度决定一切
?
1、做事
符合标准不是结果。敏捷团队重结果胜于重过程。2、欲速则不达
不要坠入快速的简单修复之中。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保持代码的整洁、敞亮。3、对事不对人
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些极好的创新想法,同样也会萌生一些很愚蠢的想法。4、排除万难,奋勇前进
三、学无止境
?
5、跟踪变化
跟踪技术变化。你不需要精通所有技术,但需要清楚知道行业的动向,从而规划你的项目和职业生涯。6、对团队投资
你参加了一个课程或者研讨班之后,所学的知识如果不用,往往就会忘记。所以,你需要和其他团队成员分享所学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引入团队中。7、懂得丢弃
打破旧习惯很难,更难的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丢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你还在使用过时的方法,这也是最难的部份。8、打破沙锅问到底
不停地问为什么。不能只满足于别人告诉你的表面现象。要不停地提问直到你明白问题的根源。9、把握开发节奏
解决任务,在事情变得一团糟之前。保持事件之间稳定重复的间隔,更容易解决常见的重复任务。四、交付用户想要的软件
?
10、让客户做决定
让你的客户做决定。开发者、经理或者业务分析师不应该做业务方面的决定。用业务负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详细解释遇到的问题,并让他们做决定。11、让设计指导而不是操纵开发
一旦开始了编码,一切都会改变。设计及其代码实现会不停地发展和变化。12、合理地使用技术
考虑引入新技术或框架之前,要先考虑几个方面:这个技术框架真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将会被它拴住吗?一些技术是贼船,一旦你使用了它,就会被它套牢,再也不可能回头了。维护成本是多少?每一门技术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无论它是开源的还是商业产品、框架、工具或语言,一定要清楚它的利弊。?
13、 保持可以发布
任何时候只要你没有准备好,那就是敌人进攻你的最佳时机。14、提早集成,频繁集成
绝不要做大爆炸式的集成。15、提早实现自动化部署
一开始就实现自动化部署应用。使用部署系统安装你的应用,在不同的机器上用不同的文件测试依赖的问题。质量保证人员要像测试应用一样测试部署。16、使用演示获得频繁反馈
维护一份项目术语表。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从术语表中为程序结构——类、方法、模型、变量等选择合适的名字,并且要检查和确保这些定义一直符合用户的期望。17、使用短迭代,增量发布
增量开发。发布带有最小却可用功能块的产品。每个增量开发中,使用1~4周左右迭代周期。18、固定的价格就意味着背叛承诺
软件项目天生就是变化无常的,不可重复。如果要提前给出一个固定的价格,就几乎肯定不能遵守开发上的承诺。
五、敏捷反馈
?
19、守护天使
一些开发者会对单元测试有意见:毕竟,有“测试”这个词在里面,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其他人的工作。从现在开始,忘掉“测试”这个词。就把它看作是一个极好的、编写能产生反馈的代码的技术。20、先用它再实现它
设计的一个重点是:确定什么是成功地实现特定功能的最低成本。程序员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不必要的过于复杂的事情——测试优先会帮助我们,防止我们走偏。先用它再实现它。将TDD作为设计工具,他会为你带来更简单更有实效的设计。21、不同环境,就有不同问题
不同环境,就有不同问题。使用持续集成工具,在每一种支持的平台和环境中运行单元测试。要积极地寻找问题,而不是等问题来找你。22、自动验收测试
为核心的业务逻辑创建测试。让你的客户单独验证这些测试,要让它们像一般的测试一样可以自动运行。23、度量真实的进度
我们不应该去计算工作量完成的百分比,而应该测定还剩下多少工作量没有完成。不要用不恰当的度量来欺骗自己或者团队。要评估那些需要完成的待办事项。24、倾听用户的声音
不管它是否是产品的bug,还是文档的bug,或者是对用户社区理解的bug,它都是团队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问题。每一个抱怨的背后都隐藏了一个事实。找出真相,修复真正的问题。
六、敏捷编码
?
25、代码要清晰地表达意图
开发代码时,应该更注重可读性,而不是只图自己方便。代码阅读的次数要远远超过代码编写的次数,所以在编写的时候值得花点功夫让它读起来更简单。26、用代码沟通
用注释沟通。使用细心选择的、有意义的命名。用注释描述代码意图和约束。注释不能代替优秀的代码。27、动态评估取舍
动态评估权衡。考虑性能、便利性、生产力、成本和上市时间。如果性能表现足够了,就将注意力放在其他因素上。不要为了感觉上的性能提升或者设计的优雅,而将设计复杂化。如果现在投入额外的资源和精力,是为了将来可能得到的好处,要确认投入一定要得到回报(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有回报的)。28、增量式编程
在很短的编辑、构建、测试循环中编写代码。这要比花费长时间仅仅做编写代码的工作好得多。可以创建更加清晰、简单、易于维护的代码。29、保持简单
开发可以工作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除非有不可辨驳的原因,否则不要使用模式、原则和高难度技术之类的东西。30、编写内聚的代码
让类的功能尽量集中,让组件尽量小。要避免创建很大的类或组件,也不用创建无所不包的大杂烩类。31、告知,不要询问
面向过程的代码取得信息,然后做出决策。面向对象的代码让别的对象去做事情。32、根据契约进行替换
通过替换代码来扩展系统。通过替换遵循接口契约的类,来添加并改进功能特性。要多使用委托而不是继承。七、敏捷调试
?
33、记录问题解决日志
维护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日志。保留解决方案是修复问题过程的一部分,以后发生相同或类似问题时,就可以很快找到并使用了。34、警告就是错误
将警告视为错误。签入带有警告的代码,就跟签入有错误或者没有通过测试的代码一样,都是极差的做法。签入构建工具中的代码不应该产生任何警告信息。35、对问题各个击破
很多应用的代码在编写时没有注意到隔离问题这一点,使得分离变得特别困难。此时,最好花一些时间把关注的代码提取出来,而且创建一个可让其工作的测试环境。36、报告所有的异常
处理或是向上传播所有的异常。不要将它们压制不管,就算是临时这样做也不行。在写代码时要估计到会发生的问题。37、提供有用的错误信息
展示有用的错误信息。提供更易于查找错误细节的方式。发生问题时,要展示出尽量多的支持细节,不过别让用户陷入其中。
八、敏捷协作
?
38、定期安排会面时间
使用立会。立会可以让团队达成共识。保证会议短小精悍不跑题。39、架构师必须写代码
设计会随着时间而演进,如果忽略了应用的现状(它的具体实现),要想设计一个新的功能,或者完成某个功能的提升,是不可能的。40、实行代码集体所有制
在团队中实行任务轮换制,让每个成员都可以接触到不同部分的代码,可以提升团队整体的知识和专业技能。41、成为指导者
成为指导者。分享自己的知识很有趣——付出的同时便有收货。还可以激励别人获得更好的成果,而且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实力。42、允许大家自己想办法
给别人解决问题的机会。指给他们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提供解决方案。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43、准备好后再共享代码
准备好后再共享代码。绝不要提交尚未完成的代码。故意签入编译未通过或是没有经过单元测试的代码,对项目来说,应被视为玩忽职守的犯罪行为。44、做代码复查
复查所有的代码。对于提升代码质量和降低错误率来说,代码复查是无价之宝。如果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复查可以产生非常实用而高效的成功。要让不同的开发人员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复查代码。45、及时通报进展与问题
及时通报进展与问题。发布进展状况、新的想法和目前正在关注的主题。不要等着别人来问项目状态如何。九、尾声:走向敏捷
?
Bug?Fix
?
1、94页第3段第1行,“代办事项”应为“待办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