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中黑盒方法中等价类划分法怎么用啊
在学习等价类划分法时,课本上给予的例子不太懂,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啊
[解决办法]
这个例子应该很多啊......
例如一个输入框中要求只能输入: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
那么肯定有: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之分了
有效等价类为:0到100
无效等价类为负数和大于100的数。
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具体的用例设计,不仅仅是只按照等价类划分的,应该结合边界值、场景法等设计用例。
[解决办法]
比如说只能输入正整数:
那有效等价类就是:正整数、负数、小数;
无效等价类就是:符号、英文。
[解决办法]
楼上的例子给错了,按照你的有效和无效等价类划分,应该把题干改为“只能输入数(实数)”
[解决办法]
课本上的例子我感觉比较抽象,不是太好理解,我看有的书上的例子是关于三角形的,就挺形象的,你不妨看一下,一会我找到了给你发一下。
[解决办法]
根据下面的规则,利用等价类分的方法,给出足够的测试用例。“一个程序读入3个整数,把这3个整数看做一个三角形的3条边的长度值。这个程序要打印出信息,说明这个三角形是不等边的,是等腰的,还是等边的。”
设计测试用例:
输入条件 有效等价类 无效等价类
是否为三角形的三条边(A>0) (1) (A<=0) (7)
(B>0) (2) (B<=0) (8)
(C>0) (3) (C<=0) (9)
是否等腰三角形 (A+B>C) (4) (A+B<=C) (10)
(B+C>A) (5) (B+C<=A) (11)
(A+C>B) (6) (A+C<=B) (12)
是否等边三角形 (A=B) (13) (A≠B) and (B≠C)and (A≠C)(16)
(B=C) (14) (A≠B) (18)
(C=A) (15) (B≠C) (19)
(A=B) and (B=C) and (A=C)(17)(A≠C) (20)
[解决办法]
以上的测试用例中,有效等价类为:1,2,3,4,5,6,13,14,15,17
无效等价类为:7,8,9,10,11,12,16,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