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礼物
李安祖籍江西德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屏东潮州,父亲给他起名“李安”,一来是老家在江西德安,二来是他的父亲去台湾的时候几乎是死里逃生,所乘坐的轮船为“永安号”。书香门第的李家家教极为严格,甚至在逢年过节时还行跪拜礼。中国式的父亲形象在李安的生活和电影中一直是鲜明而富有张力的,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深的渊源。
父亲对儿子的希望是考上大学,成为诗礼传家的楷模。可是两度联考落榜(第二次数学甚至交了白卷),让父亲对他的人生前景非常忧虑。这种忧虑直到他凭《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还偶有流露。最终,怀着电影梦的李安考进了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科。在那里,李安得以施展他演艺方面的才华,甚至还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演员奖。可是父亲对他这个选择一直很担忧,直到让他保证毕业后出国深造,才同意他继续留在艺专。
二年级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台8毫米摄影机,这是父亲一生送给他的惟一一份和电影有关的礼物。他用这台摄影机拍了一部18分钟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正是这部短片帮助他申请进入了纽约大学(nyu)电影系。
失乐园:异国求学的日子
然而,父子的冲突并没有结束。儿子经常参加台湾环岛公演,又黑又瘦的“鬼样子”让父亲怒火中烧,他们之间开始发生严重的言语冲突。1978年,李安作了一个让父亲十分愤怒的决定:报考了美国的戏剧电影学校。这让父亲很无奈,因为这并不违反当初让他出国深造的“命令”,只是,他不能接受儿子竟然想去从事没多大出息的娱乐业。他可能为此耿耿于怀了一生。后来所取得的电影成就,在李安看来,并没有给父亲带来观念上的改变:或许他一生都没有接受过儿子已经成了一个电影导演这个事实。
1980年,李安拿到了戏剧学学士后,就转读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的想法征询父亲的意见。最后,经过一阵抗衡,父亲同意了他去念电影,并且帮助他解决了一部分学费和拍片经费。凭借先前的短片成绩,李安顺利进入纽大。对李安来说,进入这所大学,无异于进入了一座辉煌的电影殿堂。由于性格和语言、文化的因素,李安是一个很不会社交的人,但只要跟电影有关,他立刻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课堂辩论、片场实践,让求知若渴的李安兴奋而快乐,以至于每当假期来临,他心里就很不高兴。
转眼3年过去了。李安拿出了毕业作品《分界线》,叙述的是分别居住在纽约运河街南北的不同种族的普通人,一边是华人,一边是意大利人,因某件事情引起两个族裔在纽约四处流窜。
1985年2月,李安把所有东西打包成8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运往港口的前一晚,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当晚,美国3大经纪公司之一的威廉·莫瑞斯公司的经纪人当场要与李安签约,劝他留在美国发展。
没想到,这一留就是6年无所事事和孤寂难耐。
人生中最苦的6年
李安的太太林惠嘉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他们1978年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相识、相爱,1983年,李安与林惠嘉在纽约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这场婚礼成为后来《喜宴》的灵感来源。婚后两人分隔两地。林惠嘉是一个个性很独立的女人,从来不麻烦别人。大儿子出生时,太太居然没有通知李安,让医院误以为她是一个弃妇。二儿子出生时,她也把李安赶出了医院。有关这位“酷”太太的逸闻趣事非常多:李安的《喜宴》获得金熊奖时在柏林给太太打电话,她为从睡梦中被吵醒感觉很不爽,怪李安小题大作。拿了奥斯卡小金人后,李安和太太到华人区买菜,有位台湾来的女人对林惠嘉说:“你命真好,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买菜!”不料当即遭到李安太太的抢白:“你有没有搞错呀,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来买菜的。”2001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李安获得最佳导演奖时幽默地调侃道:“我的惊喜之情难以形容。我要感谢我强悍的太太,她是《卧虎藏龙》里除了碧眼狐狸之外所有女角的典范!”
被那位不靠谱的经纪人留在美国之后,李安开始了在好莱坞的漫长而无望的奔波。1986年1月,林惠嘉毕业后找到一份药物研究员的工作,从伊利诺搬来纽约郊区和李安同住。同一年,李安拿着与别人合写的一个剧本《不是迷信》,开始跑影片公司。两个星期跑了30多家公司。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盛赞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对剧本进行局部修改、等待、再修改、再等待……直到最终毫无结果。就这样,一个计划失败了,另一个计划又开始启动,再次重复同样的程序和结果。
此时李安已过而立之年。是继续寻找机会?还是承认失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过了30应该是已经有了一份稳定恒久的事业养家糊口了,可是,李安却成为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只靠林惠嘉微薄的薪金度日。
林惠嘉也有过绝望的时候,但她仍然坚持不让李安做无谓的糊口工作。有一次,李安偷偷地开始学电脑,希望能比较容易地找一份工作。没过多久,被林惠嘉发现了,她很生气地说:“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在妻子的坚决反对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头。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会拍电影,别的事情不会也不感兴趣。她对丈夫的才气十分肯定,她相信丈夫一定会成功的。
就这样,在拍摄第一部电影前,李安窝在家中当了6年的“家庭主男”,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就连丈母娘都夸奖:“你这么会烧菜,我来投资给你开馆子好不好?”
绝地逢生的乐与痛
1990年,李安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他在银行的存折只剩下43美元,又赶上小儿子出生。走投无路的李安将两个剧本《推手》和《喜宴》投给台湾新闻局主办的优良剧本甄选,希望能碰碰运气。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搏。结果,他的两个剧本双双获奖,得到了40多万的奖金。
1991年4月lo日,《推手》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制片开拍了。这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他一下子兴奋异常。“第一次有人叫导演,拿个木盒给我坐,飘飘然满过瘾的,也更坚定了拍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的信念,以后我就这样过日子了。”
用了24天,就拍完了。李安没拿到一分钱的酬劳。
这部通俗、温暖的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并最终摘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评审团特别奖3项大奖,在票房上也创造了奇迹,台北的观众排着长队来观看此片,而“推手”一词,从此成为台湾社会的一个流行话语,到现在台湾还用“推手”作为“推动”、“促成”之意。
《推手》的成功,使台湾中影公司对李安更加有信心,决定投拍题材比较敏感、涉及同性恋内容的《喜宴》,仍旧与库德玛西恩公司合作。父亲形象又一次出现在这部影片之中。这一次,作为东方式家庭权威的代表,他远赴重洋,参加同性恋儿子的婚礼,最终却在机场举起双手,做出了一个“投降”的姿势,显示李安对父辈价值观念的温和批判。该片带给李安一座结实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同时,全球票房达到3200万美金,超出投资成本(75万美金)数十倍,成为1993年全世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
艺术与商业双丰收,从此改变了李安的命运。然而,这么多成绩依然未能消除父亲对他的不满。《喜宴》获得金熊奖之后,父亲仍然希望儿子改行。对儿子的电影,他从来不予置评,直到2001年9月,他才说,他就像《喜宴》里最后一幕双手高举的老父!
但这种“投降”毕竟还是无奈的。所以,当李安后来转战好莱坞,拍摄出艺术成就卓越的《理智与情感》、为他首度带来奥斯卡荣誉的《卧虎藏龙》、乃至票房大赚的《绿巨人》之后,这位大导演的心中始终有一层厚厚的心结,乃至最终想退出电影圈。
直到在妻子的鼓励下,再一次恢复心情,执导《断背山》。这是一部解脱般的电影,纯净、虚空,仿佛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就在这部电影的准备阶段,和他对峙了一辈子的父亲去世了。他仿佛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虚空。他忍住悲痛,远赴加拿大牧场,全心投入《断背山》的拍摄,希望能抚平自己内心的伤痛和疲惫。支持他继续献身电影的,是父亲临终的遗言:“你不应该放弃,应该继续拍下去。”
这是这个孤独寂寞的电影导演此生惟一一次听到父亲这样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