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频道 > 生活故事 > 人生故事 >

张曼娟“爱情动物”的单身生活

2011-09-25 
张曼娟,1961年生于台湾,祖籍河北丰润。著名畅销书女作家,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代表作有《鸳鸯纹身》、《海水正蓝》、《喜欢》、《青春》等。1996年创办华文世界第一家作家经纪公司“紫石作坊”,致力于培养年轻作家和推广读经活

张曼娟,1961年生于台湾,祖籍河北丰润。著名畅销书女作家,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代表作有《鸳鸯纹身》、《海水正蓝》、《喜欢》、《青春》等。1996年创办华文世界第一家作家经纪公司“紫石作坊”,致力于培养年轻作家和推广读经活动。张曼娟的众多读者,把她看作一个“爱情动物”,坚持独身,却为爱存在。

  处女作 成名过早带给我痛苦

  进入中文系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变。首先我认识了我的心灵导师,他可能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人,我常常说如果有可能的话,真希望可以嫁给他——这个人叫苏东坡。他对我来讲意义太重大了,他是文人,同时也是一个生活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他教会我,不管人生有什么样的困境都可以突破。这对本来就很悲观、软弱的我,是很重要的。

  必须要承认,最早我对小说的想法,或者说对于爱情的想法,受到了琼瑶的影响。我们那个年代,琼瑶作品里的女生都是短头发,所以我中学时候头发也剪得很短。后来流行留长发了,就开始进入林青霞、秦汉的年代。我看了很多林青霞的电影,对于爱情、小说的启蒙大概就是琼瑶加上林青霞。

  所以我年少的时候觉得,女生一定要留长发。如果头发留得不长,在海边、沙滩奔跑的时候,风无法吹动你的发丝。我刚留长头发的时候,很爱搭公车,而且故意把窗户打开。有一次一个男同学站在我后面,我的头发吹到他脸上,听到他说“好疼啊”——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浪漫。

  我的第一部作品《海水正蓝》出版于1985年,当时我只是24岁的在读研究生。《海水正蓝》的畅销,招致了很多负面批评。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如果不早的话就没有那么快乐。其实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成名如果很早,也许痛苦比快乐更多一些。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突然一本书很畅销,我想完蛋了,第一本书手气这么好,接下来可能会一路很惨吧,我撑得起这个“畅销书作家”的名号吗?

  那时候很多批评者,利用台湾一些大报纸的副刊版面,用很多难听的话辱骂我。后来想想很好笑,因为当时的文坛以男性作家为主,我只是所谓的校园作家——一个校园作家竟然很畅销,他们认为这说明,台湾的文化沉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我在这种恫吓之下,决定为自己的生命找一个出路,于是我去考了博士班。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有一次我走在校园里面,有位古诗班的师长走过来问我,你是张曼娟吗?我是博士班的师长,我告诉你不要念了,退学。我很害怕,为什么不要念?他说你看看过去历史,在台湾从来没有一个畅销书作家是博士,也从来没有一个博士是畅销书作家,这两件事情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你觉得你有本事可以做到吗?我说没有。他说所以劝你休学,回去写你的小说就好了。然后他就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那里想,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讨厌我。爱情观追求一种心灵的沟通

  《海水正蓝》出版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恋男友。按照人们的普遍观点,一个文科女生找一个理工科的男生,生活会比较有保障,能让文学的感性和生活的理性之间形成平衡,我的初恋也是遵循了这样的模式。新书出版以后,我郑重其事地把书送给男朋友,他高高兴兴地拿走了,第二天,他打电话来,声音听起来却很低落。我以为他不喜欢我的书。他欲言又止了好一会儿,然后才说:“我看了你写的故事,整夜睡不着,我觉得好害怕。我不知道,你都在想些什么?”

  男人总是害怕有创造力的女人,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威胁,就像罗丹和卡蜜儿的故事那样,人们只会把目光聚焦到罗丹身上。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少有男人会从赞赏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女朋友。所以当我的男朋友发现,我在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领域的地方出现的时候,他很惊恐。

  一听说我又开始念博士,男朋友以及他的家人继续感到不安,他们都是一副“这还得了”的表情。虽然我和男朋友每天也一起看电影或者散步,表面看上去和其他情侣无异,但是我很清楚,我们始终无法达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这点,别人是看不出来的。

  当时我有两种选择:忠于自己,或者顺从大家的意愿。我选择了前者,我找男朋友恳谈了一次,建议双方分开一段时间,来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各自真正的人生追求。他特别难过,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错。我告诉他没有错,只是不那么合适。

  然后他去了海外,在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收到他的信。他问我,既然已经毕业了,当时的压力也减轻了,是不是有机会可以重新开始?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明白,我要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安顿,而是追求一种心灵的沟通。

  博士毕业以后,我在东吴大学得到教职,也开始了第二段感情。那个时候我快30岁了,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啊,都要30岁了!”于是各种相亲的安排就出现在了我的生活里。我和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博士生有了一段短暂的交往,他同样在大学里任教。我第二个男朋友是个不太愿意付出的人,这对我来说是个险恶的故事,所以并不是我期望的伴侣。

  1996年以后,我遇到了生命中第三个男朋友。他并不住在台湾,我们的状态就是,有时候我去他的城里生活一阵子,有时候他来我的城里生活一阵子。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可以和一个人这么有默契,因为我一直期待的精神沟通是存在的。我想不见得每个人一生都能等到这样一个人,还要看机遇。

  这段感情持续了两年多,我的感情观有了一点变化,共组家庭可能对我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的感觉。以前我会为了情人放下工作,现在不会了。我不会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生活,也很害怕别人为了我而牺牲自己的生活,我会想,我能回报给他什么呢?

  我觉得现代人有必要有一种“准备过单身生活”的心态。不一定是不结婚,你可能是有一个情感对象,也可能结婚后离婚,但是你要有那种“一个人也可以好好过日子”的心态。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开心,这样和别人在一起才能也开心。如果一个人自己没办法快乐,我觉得即使遇到了另一个人也不会快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