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第二天,下午4时50分,重庆万盛长途汽车站,一辆开往市区的大巴正驶离载客区,一男一女快步跑上车。
男的穿着红色花纹t恤,戴着眼镜,女的身穿米白色套裙,两人手里各提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有一个白色盒子,很像一箱牛奶。
两人上车后,在司机身后的座位坐定。10多分钟后,汽车驶上綦万高速,车载电视放着音乐,很多乘客昏昏欲睡,当车在高速上跑了12公里后,红色的火和黑色的烟从车窗蹿了出来。
着火了。
当晚,警方认定,大火造成27人死亡,系人为纵火,制造这场灾难的正是那一男一女,男的叫肖永华,女的叫张小亚,他们是夫妇,也是这家运输公司的“主人公”。
夺命30秒
当天的火灾,有11名幸存者。王正慧是第一名逃生出来的乘客,起火的一瞬间,她顺手拉开右侧窗户,想都没想就跳了出去。
紧跟王正慧逃生的是戴禄容,今年25岁。当时她与王同坐一排。她至今想不起来,是自己跳出来的,还是被后面的乘客从窗户边挤出来的。
他们用以逃生的窗口,在这辆白色宇通大巴车上,共有两个,长宽分别不超过50厘米,先后有10人从这两个窗口得以逃生,另外的幸存者就是司机陈军,他从驾驶座左侧的车窗跳车,逃过一劫。
“快砸窗户!” 跳下去的几个人从路边捡起砖头开始砸车窗,同时砸车的还有司机陈军和乘客周勇,周勇跳下车后,捡起砖头,从车后边绕到左侧,可是只砸了两下,玻璃还没有损坏,他就看到了恐怖的一幕,“一个坐在窗边的女乘客靠在那里,已经死了,看不清脸,头发和衣服都在烧”。周勇吓得往后退了一步,忽然想到,“车子可能会爆炸”,这才扔下砖头跑开,同时打“110”和“120”,这时他的手机显示时间为“17点13分”。幸存者杨华峰说,他跳下车后,狠狠地砸车窗玻璃,五六下后,玻璃被砸破。不过,“除了冒出来的浓烟,再也没有一个人从车里逃出来。”望着瞬时间蹿起的烈火和滚滚浓烟,他们呆立在路边。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留给逃生者多少营救时间。
杨华峰的弟弟杨波是最后一个被人拽出来的幸存者,身受重伤。杨华峰的妻子和岳父在大火中身亡。当日,是他和妻子结婚一周年的日子,一家人去了黑山谷旅游。从黑山谷游玩回来的还有李静怡和她的四名同学,李得以幸存,“从起火到最后一个逃生者逃出来,不到30秒,我的两位同学就没有了。”
事故发生地距离綦江比较近,消防车、救护车大约十几分钟后赶到,11名幸存者已经眼睁睁看着这辆客车被烧得漆黑,火舌探出窗外,黑烟腾起十几米高,最终就剩一个黑色的壳子。李婧怡坐在救援车上,路过出事的客车时,回头望了一眼,那一幕让她终生难忘,“很多人拥在车后边,就是我坐的那个地方,已经不能叫尸体了,都是黑色的骷髅,前排的人被烧得只有狗那么大”。
黄金周结束前一天,李静怡等幸存者在病房照了一张合影。照片上,他们手拉手,以示逃过一劫。
据警方统计,当日的遇难者,最大70岁,最小6岁,其中也包括纵火者肖永华、张小亚夫妇。
纵火者其人其事
肖永华,今年50岁,在冠忠公交公司万盛分公司工作20余年,生前任副经理,分管营运,是分公司为数不多的有正规大学学历的员工。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负责人员说,肖永华上世纪80年代初调到万盛分公司,当时的领导很栽培他,“1983、1984年的时候就定向委培,在交通大学读书,90年代中期当上副职”,但是“性格有点内向,恃才傲物。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没有什么朋友,这在重庆人里是非常少见的”。据他说,前几任领导本来有意提拔他,曾有段时间让他负责行政工作,但是效果不好,“实际操作能力不行”,于是仍然回到副职,一干就是十几年。
“内向低调,在公司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自称算是和肖谈得来的司机韩刚说,肖喜欢憋在屋子里玩电脑,不善官场往来。张小亚是肖的第五任妻子,38岁,在万盛公司负责票务统计,2007年元旦,二人结婚,此前肖的四任妻子中,有两人亦在此公司工作。
在公司同事看来,虽不看好肖、张两人的结合,但他们认为肖并不坏。肖和前任妻子协议离婚,把房子留给前妻,自己只搬走了一台电脑,“即便离婚了,肖永华跟原来的妻子关系也很好,没有反目。”
肖永华和张小亚两人现在的住房是张小亚与前夫离婚后留下的,在万盛区人民医院家属大院。邻居说,张、肖很少吵架,凡是见到院里熟人都客气地打招呼。
医院门口的花店老板说,事发当日,他见到肖、张两人先后出了家属院,手上都提着一个塑料袋。当天医院的保卫人员看到两人穿着整齐,像是出远门一样,打过招呼后,两人拦车朝车站方向驶去。
在出事前的上午,韩刚接到肖一个电话,“谈了20多分钟,多是关于过去的工作,说得很开心。”
2007年10月5日下午6时,重庆万盛区一旧居民区二楼,肖永华61岁的岳父张仕华掩面痛哭,“他们是因为我的社保问题迟迟未解决,最终闹出那么多人命,代价太大了。”
养老金难题和停职
张仕华,61岁,重庆万盛人。1991年6月,他与重庆市第三公交公司签订了《临时用工劳动合同书》,合同期限是1991年6月至1992年6月。合同期满后,张仕华没有再与该公司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或劳务合同,但一直在公司工作。他是临时工,曾在公司烧过锅炉,前后工作近30年。
“我没有儿子,老伴又有病,单位不发养老金,怎么过啊?”左手有些残疾的张仕华说,2006年满60岁时,公司劝其下岗,于是,他要求公司为他购买养老保险,合计15万元。
在与公司领导数次沟通未果后,张仕华开始寻找其他途径,多次上访公司注册地的重庆市南岸区政府和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007年,张仕华将冠忠(第三)公交公司告上万盛区人民法院,要求公司为其补办养老保险。在等待判决的过程中,张仕华多次找到公司,但仍旧没有结果。
2007年9月12日,冠忠公司一杨姓副总来分公司检查工作,分公司经理李成惠安排所有员工打扫卫生。碰巧的是,肖永华的岳父张仕华也赶来公司找李讨要养老金。在后来的争执中,张仕华的另一个女儿与公司分管安全的经理发生了拉扯。见有总公司的领导在场,李成惠立即喊来打扫卫生的肖永华、张小亚,要求他们马上把父亲拉回去。
机务副经理刘洪亮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张仕华并不妥协,躺在公司办公室沙发上的举动,激怒了李成惠,她当着杨副总的面,宣布对肖永华、张小亚即刻停职。
按照刘洪亮的说法,停职后的肖永华、张小亚每月共发400元生活费,两人之前每月分别能挣1140元和660元。被停职后,两人一直争取复职,直到出事前一天,他们也没有争取到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