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一天,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礼堂里热闹非凡,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主办方不得不在听众席后面临时搭建了一个平台,让那些扛着摄像机的摄影记者有个立足之地。至于文字记者都被分散到三楼的休息室,只有等到新闻发布会开始时才能集中到礼堂大厅。
那时正值4月,天气温暖舒适。随着气温升高,一种病毒开始肆虐,它就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病毒。在20世纪的上半叶,美国经常流行脊髓灰质炎,给人们造成恐慌。1952年的夏天,将近58000名美国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乔纳斯·索尔克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已经有好几年了,而且进展非常迅速。1954年春天,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进行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临床试验,在180万名儿童身上试验索尔克发明的脊髓灰质炎疫苗。1955年4月12日,一个专业委员会将向公众宣布试验结果。这就是密歇根大学礼堂里记者云集的原因。
懵懂中亲历瘟疫恐慌
乔纳斯·索尔克191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1916年当严重的脊髓灰质炎横扫美国26个州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截至1916年7月1日,纽约市已经有350名儿童患病,其中75人死亡,纽约市健康委员会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疾病蔓延:取消15项大型的国庆活动;严禁16岁以下的儿童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违反该禁令的商家将被吊销执照;超过50万张宣传资料被散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新规定得到了严格的实行,但是,疾病仍在蔓延,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处于极度恐慌中的纽约市民开始自己想对策。许多人认为,病毒是由猫传播的。因此,当有传闻说有人重金悬赏猫的脑袋的时候,男孩子们对城市里的猫展开了大规模的捕杀。虽然后来证实所谓的悬赏只是一个谣言,但他们仍然没有停止捕杀行动。
仅仅1个月人们就杀死了超过7万只猫,但是,丝毫看不到疾病受到控制的迹象。看来猫被冤枉了,一定有其他东西要为这场瘟疫负责。许多人给城市的卫生机关写信、打电话,肯定地说自己找到了引起疾病的元凶,他们的猜测千奇百怪:冰淇淋、玉米片、苍蝇、臭虫、灰尘、地铁、火山、太阳辐射……
成千上万的人决定逃离这个恐怖的城市,像索尔克这样没有条件离开的家庭只能静静地等待。到了10月份,天气慢慢变凉,城市终于暂时摆脱了疾病的阴影。后来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共有27000人感染,其中1/3的病例发生在纽约市。
从流感到脊髓灰质炎
大约20年后,索尔克进入纽约大学攻读医学。1942年,他来到密歇根大学与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托马斯·弗朗西斯一起研究流感病毒。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刚刚全面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感席卷全世界,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其中欧洲军队的损失最为严重。为避免悲剧重演,美国军方要求弗朗西斯尽快研制出有效的流感疫苗。弗朗西斯邀请索尔克加入他的研究行列,他们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研制成功后,索尔克开始寻找下一个攻克的目标。1947年,他离开密歇根大学,在匹兹堡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室。这时,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找到了他,愿意为他提供研究资金。索尔克马上全身心投入对脊髓灰质炎的研究。
以前大多数的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将毒性已经减弱的病毒或细菌接种到体内不会引起疾病,反而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识别这种病原体,在其入侵时产生抗体,攻击并杀死它。但是,这种防疫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虽然经过了减毒处理,它们毕竟是活的病毒或细菌,有可能发生变异而使人患病。索尔克和弗朗西斯研制流感疫苗的时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他们用灭活病毒来制造疫苗,就是将被杀死的病毒输入人体,促使人体产生抗体,而且完全没有染病的危险。索尔克相信,灭活病毒疫苗也可以用来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
索尔克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然后用稀释的甲醛杀死它们,接着将灭活的病毒注射到老鼠、猴子等动物体内。实验表明,灭活的病毒能保护实验动物免受脊髓灰质炎的侵害。1951年年底,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同意索尔克进行人体试验。
索尔克选择的实验对象是已经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的孩子。他们的体内携带了一定量的抗体,即使疫苗不能起效,他们也不会受到新的感染。注射疫苗几星期后,索尔克抽取他们的血液,检测他们体内的抗体水平是否上升。如果抗体水平升高就说明疫苗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
志愿者的血液样本被送到索尔克的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的试管里培养了从猴子身上提取的细胞,然后将志愿者的血液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滴入试管。如果血液中的抗体足够多,细胞会生存下来;如果抗体太少,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导致细胞死亡。为了监测实验的进程,研究人员在试管中加入了一种对酸度非常敏感的红色试剂。如果细胞被病毒杀死,试管中的液体将保持红色,如果细胞健康地生存下来,液体就会变为黄色。
1952年9月的一天,一位研究人员早早来到实验室。打开灯后,她惊喜地发现试管里的液体变成了黄色!她的惊呼声将其他人都吸引了过来。索尔克仔细观察着试管。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转过身来对他的研究人员说:“做得好。现在,让我们看看实验结果能不能重复。”
花了一个小时才挤出人群
接下来的工作证明,这个实验结果的确可以重复。于是,1954年4月,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在全国44个州180万名儿童身上试验新发明的脊髓灰质炎疫苗。1954年冬天到1955年,由弗朗西斯领导的专业委员会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1955年4月12日,弗朗西斯走上密歇根大学礼堂的讲台,向人们宣读他们的研究报告。
弗朗西斯拿着厚厚的报告,详细地解释着各种数据。台下的听众静静地倾听着。实际上,整个国家都在等待他宣布最终的结论。终于,弗朗西斯宣布,疫苗安全有效。大厅里依然安静,但是,在座的科学家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随后,主持人请索尔克上台。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大厅,镁光灯闪烁不停。索尔克只做了15分钟的简短发言,他刚走下台就被热情的人群包围了,直到一个多小时后他才挤出大厅。
一夜之间,索尔克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让人意外的是,他拒绝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他并不关心这项发明能为自己带来多少财富,只希望它能让更多的人摆脱病魔的威胁。他说:“脊髓灰质炎疫苗属于所有人。你能为太阳申请专利吗?”
几年后,阿尔伯特·萨宾发明了一种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索尔克的疫苗不同的是,萨宾采用的是减毒疫苗。由于萨宾疫苗服用方便,而且引起的免疫反应也比较强,所以逐渐取代了索尔克疫苗。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萨宾疫苗潜在的危险逐渐暴露出来,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因口服疫苗造成的小儿麻痹症病例。而在那些一直使用索尔克疫苗的国家,小儿麻痹症被彻底根除。因此,2000年美国宣布再次将接种索尔克疫苗作为预防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方法。
1963年,索尔克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的纪念馆里刻着这样一句话:希望就藏在那些敢于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人的想像和勇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