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频道 > 生活故事 > 人生故事 >

祖父的雅病

2011-08-08 
 祖父8岁入塾,16岁去临沂学习中医,25岁便以高超医术名噪于郯城。他善书法,更喜读书,古代诗词歌赋、医学典籍自然诵读了很多,同时,古人那种“雅病”也就染上不少。   文革前,因出身问题,祖父被遣回原籍工作。   老家在鲁西南

 祖父8岁入塾,16岁去临沂学习中医,25岁便以高超医术名噪于郯城。他善书法,更喜读书,古代诗词歌赋、医学典籍自然诵读了很多,同时,古人那种“雅病”也就染上不少。

  文革前,因出身问题,祖父被遣回原籍工作。

  老家在鲁西南微湖北岸的凫山脚下,村子不大,也就五六百人口。祖父的到来,对缺医少药的家乡人来说,不亚于来了封福音书——山上一把中草药就能治病不说,那医生随叫随到,方便着哩。

  家乡凫山虽没有五岳雄姿,但也有些名气,《诗经·鲁颂·宫》中所说的“保有凫峄,遂荒徐宅”,说的就是凫山和不远的峄山,又因其“群峰衔接络绎不绝,望之如水上之凫(水鸭子)”,故名凫山。

  祖父在村里诊所上班,挣的是整劳力的工分。村里人口不多,病人数量当然也就有限。

  闲暇里,祖父除了看书就到村西的凫山上采些草药,也好为乡亲们减轻些经济负担。

  戴上斗笠穿上胶底鞋,拎上药铲背上药篓,在樵夫、牧人的指引下,祖父在偌大的凫山上不辞辛苦地寻寻觅觅。其间,有丰筐满篓的喜悦,更有“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山中没有多少名贵的药材,但村民常用的远志、葛根、柴胡等“实用药”很多。

  时间久了,山上的护林员、樵夫、牧人都成了祖父的挚友。他们常带些罕见的中草药送到诊所里来,并与祖父滔滔不绝谈一些山间趣事:斑鸠湾的巨蟒,白云洞的蝙蝠,乌龙盘美丽雾凇,老魔台千丈飞瀑……

  祖父的“雅病”彻底发作了。

  现在想来,诱发“雅病”因素有二:先受“物华”、“地灵”的凫山刺激,再被凫山上“园翁溪叟”醉人语言的“挑拨”。

  祖父发作“雅”病最先征兆表现在签名上。原先,给病人开完方子,祖父都是很随意地在左下角签上自己的名字;可现在不同了,他总要凝神屏息一番,工工整整在左下角写上“羡凫”二字,还蛮有兴致解释道:我给自个儿起了个“字”叫羡凫,羡,就是羡慕、仰慕的意思;凫,就是咱西边的凫山——那里可真是美,比得上泰山、峄山……

  病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病情,哪有心思听这些说教?诊所里开方抓药就祖父一人,签名与否,签什么名,都没有多大意义。

  祖父的“雅”几乎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他每每上山采药回来,脸都顾不上洗一把,便摊开废旧报纸(当时纸张金贵,祖父往往利用所里的废旧报纸书写文字),挥毫泼墨大书特书一番当天的“览物之情”,或山间清泉,或云山雾绕,或婉转鸟鸣,或不绝蝉噪。末了再落上个“凫山樵人”的雅号。

  着墨的废旧报纸越来越多,祖父就整整齐齐码在问诊桌旁的茶几上。倘若碰上个有些文化的病人,他就会从茶几上抽出一张“得意之作”,“之乎者也”起凫山的“美仑美奂”来。

  当祖父“雅病”正酣时,建国以来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也就不期而至了。

  村子小,本来就没有多少“黑五类”分子,这让村里的“造反派”们大有“有劲儿无处使”的感觉。终于,他们找到“富农”成分的祖父,虽然,他们的亲爹亲娘老婆孩子,没少受过祖父赠送草药的恩惠。

  造反小将们绝对是“天才良医”,他们不用望闻问切,便诊断出了祖父的病症——“雅”。“你说,你从乡亲们身上榨取多少血汗钱?”他们声色俱厉地向祖父发难,“老实交代,你方子上写的‘羡凫’是不是‘先富’的意思!喝贫下中农的血先富起来,这就是你的险恶用心……”

  更甚者是村里的小学校长竟把祖父送给他的一件书法作品拿出来,装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向众人解释道:这“凫山樵人”,其实就是“富山瞧人”,就是通过给人瞧病的手段,大发山上草药的财。穷人有病,他发财!

  祖父反复解释自己“字”与“号”的含义:爱家乡,爱家乡人,爱……可百口难辩,只好戴上尖帽子在高台子上毕恭毕敬接受有着“阶级深仇大恨”人们的批斗。

  祖父真不愧中医学院的高材生,不久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病”,并准确找到了病因。在一次批斗大会上,祖父将预先准备好的一摞古书,当众撕得粉碎,边撕便念叨着:毒书,害人的毒书!在处方上,他再也不敢工笔“羡凫”了,每次签的都是“罪人二先生”。他再也不去凫山采药了——凫山上的药,哪有公社药材组的好呢?

  那次,村革委主任的老舅从城里来,听说祖父擅长中医爱好书法,想求得祖父一幅书法作品。哪料,祖父在主任家,右手竟颤抖得写不出字来;末了,只好用左手歪歪扭扭写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争我赶,大干快上。人家提醒落款,祖父只好在卷末写上:习书小学生。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原本衣衫整洁的祖父忽而污衣秽衫、蓬头垢面起来,说得那话儿也土得掉渣。革委主任听了,笑道:“你哪里像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呢?”“什么先生,我是田里的‘咬草虫子’,一肚子青菜屎!”祖父赶紧自嘲道。

  正如祖父意料的那样,村里被批斗的名单上少了祖父的名字。原本说要把祖父赶出诊所,可革委主任再也没提过这事儿。

  祖父80而殁,临终还不忘叮嘱后辈:切切不可附庸风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