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么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摩诃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
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摩诃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摩诃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摩诃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着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摩诃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摩诃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摩诃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摩诃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摩诃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摩诃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 没有资格穿着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 有资格穿着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离开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净,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净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辟支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辟支佛并不教导众生。辟支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