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基础指导 >

2013年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试题四(8)

2013-05-11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二级等差数列。

  2.【答案】B。

  解析:等比数列变式。

  3.【答案】C。

  解析:方法一,二级等差数列变式。

  4.【答案】B。

  解析:每一项分子为前一项分母,分母为前一项分子与分母之和。

  5.【答案】A。

  解析:方法一,三级等差数列变式。

  6.【答案】B。

  解析:甲、乙两人分数之和为52,甲比乙多得了16分,因此甲得了(52+16)÷2=34分,假设甲全部打中,则可以得5×10=50分,但比实际多得了50-34=16分,因此甲脱靶了16÷(5+3)=2发,则甲中了10-2=8发。

  7.【答案】D。

  解析:设每台电脑售价是100,则促销后的价格为100×0.9=90。设预算在平时能买x台电脑,打九折后可以买x+10台,由于两者花费相同,则100x=90(x+10),解得x=90。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A。

  解析:设每个入场口每分钟入场的观众为1,由题意可知,开3个入场口15分钟后没人排队,开4个入场口10分钟后没人排队。由牛吃草问题公式可知,每分钟来的观众为(3×15-4×10)÷(15-10)=1,故最初的观众为(3-1)×15=30,即13:30分往前推30分钟第一个观众到达,即为13:00。

  11.【答案】D。

  解析: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了4个全程,故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时,甲所走的路程等于它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所走的路程,即AP=-2BP(如图所示),故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1:2。两车第三次相遇时,甲、乙共走了6个全程,其中乙走了6÷(2+1)×2=4个全程,即540×4=2160千米。

  12.【答案】A。

  解析:设家家乐超市进货成本为x元,则红星超市进货成本为(1-10%)x,红星超市定价为(1+20%)(1-10%)x元,家家乐超市定价为(1+15%)x元,则有(1+20%)(1-10%)*=(1+15%)x-11.2,解得x=160,所以红星超市进货成本为(1-10%)×160=144元。

  13.【答案】A。

  解析:设总共有x个部门,则9x-2-19=7x+1,解得x=11,答案为A。

  14.【答案】D。

  15.【答案】C。

  解析:要想掏出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则要求在此之前掏出的长方体的底面为正方形,其横截面如图所示:

  16.【答案】B。

  解析:“阳光”与“浸润”不搭配,排除D。“春风”与“擦干”不搭配,排除C。与A相比较,B的“进驻”更侧重长期性,更能体现由外而内的过程,且用“拂干”比“吹干”更形象,更符合题干整体优美的文风,所以答案为B。

  17.【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可知观众在观看体操时很紧张,由此可知空缺处填“战战兢兢”比较合适。

  18.【答案】A。

  解析:“次第”,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其中“次第”指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用在题干中突出了花依据不同时间一朵接一朵开放的层次感和连续性。相较“依次”、“相继”,“次第”的文学色彩更浓,与题干的语境更契合。立春时节花儿不会“竞相”开放,排除D。“翩然”形容动作轻捷的样子,较为形象地描写出了燕子的姿态。综合分析,正确答案为A项。

  19.【答案】D。

  解析:千头万绪:比喻事情的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一般不与“人物关系”搭配,排除A。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不能用来形容小说情节,排除C。纷繁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与句意不符,排除B。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答案】B。

  解析:第一句描写的是初秋时的景象,故填“寒意”、“春意”均不合适,排除A、C。第二空填“惊醒”更能彰显秋色的突如其来以及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故本题答案为B。

  21.【答案】A。

  解析:句中讲了自觉隐退者的两种情况:一种是看清了形势,当退则退;一种是比较超然,可以不受名利所累。其中,“审时度势”讲求的是一种认知上的能力,也即做人的“智慧”,而“超身世外”讲求的是一种情趣上的格调,“豁达”符合句意。A项当选。

  22。【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第一空应填一个形容牛奶味道的词。“淳朴”意为厚道,朴实,不能用来形容味道,排除C。“香甜”虽然符合要求,但与后面的“越品越香”构不成转折关系,排除A。句中说成长像一杯清茶,像一条小路,侧重的都是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风景秀丽”比“前途光明”更贴合句意。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B。

  解析:“宣称”,公开表示的意思,宣称的一般是事实真相,而不能是某一具体事物,由此排除C。“劝诫”,劝说告诫的意思,侧重“劝说”,与句意不合,排除D。最后一空提取主干“鸟鸣是形式”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本题答案为B。

  24.【答案】A。

  解析:由“临时改变购车计划”可知,第二空应填一个表示政策不稳定的成语。“变幻莫测”意为变化又多又快,让人不可捉摸,多用于形容气候、政治风云、命运等。“变化多端”意为变化很多,很大.投有头绪和规律。这两个成语都不能用于形容政策的变化,排除C、D。第一空中,“未雨绸缪”与“防患未然”都有事先做准备的意思,但“防患未然”预防的是事故、灾难的发生。市民为将来可能存在的用车需求而事先参加摇号韵举动用“来雨绸缪”来形容更恰当。本题选A。

  25.【答案】B。

  解析:波斯语最后只是沦为了寻常语言,而非消失了,故A项的“烟消云散”不恰当,排除。“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非常大,不能用来形容命运,排除C项。由波斯语用了1000年才确立地位而短短16年便沦为寻常语言的事例可知,其沦落的过程是非常快的,选项中只有“不堪一击”能突出这一特点,且能与“唯我独尊”构成鲜明的对比。本题选B。

  【知识链接】烟消云散:比喻事物全部消失。不堪一击:指力量十分薄弱。明日黄花: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败走麦城: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26.【答案】D。

  解析:A项主客倒置,应该是“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比较熟悉的。B项主谓搭配不当,“新的建筑”不能提高,可将“提高”改为“展开”。C项语意重复,“处女作”就是“第一部作品”,可去掉“第一部”。

  27.【答案】C。

  解析:C项关联词语用法不当,不符合逻辑关系。应改为“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也没有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28.【答案】C。

  解析:C项动宾搭配不当。“实现”与“组装分析工作”不搭配;“完成”与“数据库”不搭配。

  29.【答案】C。

  解析:C项说“参加会议的代表有x和y,z也列席会议”,句子语意明确。A项语意不明,不知“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指的是索尼公司的产品,还是松下公司的新产品。B项“否定的”前边“嘴上说说和采取果断措施”是两种说法,不知否定哪一个,语意不明。D项“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存在歧义,可以理解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也可以理解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30.【答案】B。

  解析:A项停顿歧义,有两种理解:一是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即不取缔;二是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禁止”与“取缔”并列,即取缔。C项中“看不上”有歧义,可以理解为“看不到”,也可理解为“看不起”;D项有歧义,警方是对“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还是因为报案人“称”的不是实话,所以对报案人表示愤慨,理解有歧义。

  31.【答案】B。

  解析:文段通过对比中西方学界对于学术批评不同的表现,指出了中国学界在学术批评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危害。由“这对于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发展和跻身世界一流都是非常有害的”可知。文段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作者意在说明的是要改变如今学术批评领域存在的不正常现象。选项中围绕“中国学术界”展开的只有B项.故当选。

  32.【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先秦、唐、清等朝代的法律规定,由“重心是治吏治官”、“直接规范官吏的条文占条文总数的54.6%”、“律之外的格、式,全是针对官吏所立之法,令也与官吏直接相关”、“成文法的治吏规范越来越严密细化,处罚越来越重”可知,中国法治中普遍存在“重在治吏”的特点。本题答案为A。

  33.【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各地城市精神宜居性越来越差的现状及原因,然后指出精神宜居对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了提升城市精神宜居性的措施,即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由此可知,文段围绕“城市的精神宜居性”展开,与此相关的只有A、D项。D项“精神的宜居性更为重要”从文中无法得出,故排除。本题答案为A。

  34.【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各国废除死刑的缘由和国情存在差异,废除死刑并不是刑罚人道、尊重人权、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标志;然后否定了置本国法治需求与现实国情于不顾,死板地效仿废除死刑国家的做法。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死刑的存废问题上要尊重各国的国情,与此相符的为D项。

  35.【答案】B。

  解析:由文段中“专业的历史研究无法回应社会急切需求,无法应对迅即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可知,“无法应对迅即出现的新问题”的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而非“草根史学”。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本题答案为8。

  36.【答案】D。

  解析:“但是”引导了文段的重点,即过度的恐慌会导致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应过度恐慌,而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D项为正确答案。A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过度恐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不是完全告诫人们不必恐慌,且“其实不必慌张”的说法也不现实,故C项有误。

  37.【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学历的高低决定着网民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接着说明了学历高低与信息判断力二者的关系。由文段中“也就是:”可知,“网民学历越低,其信息判断力就越弱,表达自身意见和意志的理性程度就越弱”是对横线处内容的解释。由此可知。A项最恰当。

  38.【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否定了生物上的完美,由此引出科技上的完美,而完美之所以被假定为科技的目标,其根源就在于对缺陷的忽略。由此可见,文段着重强调的便是“缺陷”,C项当选。

  39.【答案】C。

  解析:文段先提出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无止境地侵蚀农村,接着以发达国家的经验验证农村的价值。最后提出与周边农村的关系和谐与否是考察城市发展是否健康的标志。文段尾句为主旨句,C项表述与此相符,为正确选项。

  40.【答案】C。

  解析:①、③、⑤句说的是玉树的地理位置,②、④句说的是这里落差大的特点,⑥句说的是这里的气候特点,这三部分内容应各自成体系,据此排除B、D项。再依据通常的论述习惯,介绍一个地方一般先介绍其地理位置,然后才是其他特点,故⑤应排首句,本题选C。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