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需求
土地需求的种类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农业用地需求包括人类对耕地、林地、草地等的需求。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消费水平、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人类对于林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对木材的需求和林木的生态功能。对于草地的需求不只因为它能提供畜牧产品,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非农业用地需求包括人类发展工业、交通、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及住宅等对土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即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增长、人口结构、社会演化趋势等;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一般经济因素等;政策因素,包括城市规划、住宅政策、土地供给政策等;区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条件等。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这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用于生产生活必需晶的劳动所占比重减少,而相应增加了对发展、奢侈、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前者主要是对农用地的需求,后者主要对非农用地的需求。
(三)、土地供需平衡原理
土地供需平衡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特定用途土地的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又有其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供求形式。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由于我国土地稀缺,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导致地价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1、耕地供求关系研究耕地的供求关系,其基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由于耕地买卖频率很低,对于耕地供求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实物形态人手。耕地供求的变化主要受到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如果人均占有粮食数量超过其需求,则耕地的供给就有可能减少。要让农民自觉珍惜耕地,尽量提高土地生产率,利用耕地多生产粮食,就必须让农民从种粮中获得平均利润,这样才能缓解我国耕地的紧张供求关系。
2、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供求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制度改革的深化,这部分土地已经逐步进入商品的行列,遵循商品经济规律进行市场流转。在一般情况下,土地交易也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地价上升,则供给增加,而需求下降;地价下降,则供给减少,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