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因中国代表团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所以代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20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且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从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的代理国务总理。”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1986年,顾雏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多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地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的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便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踏入外交界的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有删改)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顾维钧年轻有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名字的人。
B.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更堪作为典型的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修养,沉着和蔼,有耐心并且温文尔雅,想到他,人们都会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C.温源宁高度赞美了顾维钧的人生经历,诸如担任驻美国公使,巴黎和会代表,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法等国公使,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等。
D.顾维钧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以来,一生在外交界纵横捭阖,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对得起他母校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E.本文通过记述顾维钧的外交生涯,描写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交家的感人形象。
【答案】BC
【解析】B项,形容顾维钧为光芒四射的星星的不是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而是温源宁;C项,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不是温源宁提到的,且温源宁只是赞美了顾维钧1934年以前的人生经历。
10.作者多次引用别人对顾维钧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侧面烘托了顾维钧的人格魅力以及外交才干;②引用当时人物对于顾维钧的评论,使得文章真实可信;③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侧面描写的手法的好处以及作用,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11.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被称为“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尊严方面:顾维钧在前辈们不出面的情况下勇于任事,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②才干方面:顾维钧引用国际法,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中国;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在争取山东无望的情况下,他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最后四段;然后,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即可。
12.顾维钧的外交生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当代青年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一:当代青年需要有爱国热情,有报国豪情。举例:①名校毕业,回国效力;②巴黎和会为国争光;③在《联合国宪章》第一个用汉字的签字者。
提示二:当代青年做人做学问要有理有据,德才兼备。举例:①英国报刊对他的推崇;②学者对他的赞美;③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提示三:当代青年想要成功,需要尊严和才干的统一。举例:①为国争光;②穿梭外交;③力拒合约。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准确把握顾维钧的精神对我们当代青年人的启示作用;其次要结合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 伟
①1936年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决定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表示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的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除夕夜,全家吃发霉的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总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却都对竺可桢十分佩服。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净。”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有删改)
13.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明竺可桢作为科学家始终关注气象和物候;说明他对“校长”这一职务看得很淡,表现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第①段,分析竺可桢日记的内容,从而得出他始终关注气象和物候的结论;其次要明确他写日记的时间是在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时,而日记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从而分析出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14.文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文中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才华,有个性,都当面表达过对竺可桢的不满。是为了侧面衬托竺可桢品性的温厚平和以及对人才的爱护。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找出文本中描写费巩和束星北的语句,从中概括出两人的共同点;二要找出文中写他们与竺可桢之间的事情,通过对所写事情的分析,明确作者写这两人对表现竺可桢品性的作用。
15.请解释第⑦段中“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在文中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竺可桢讲话优雅动听,充满哲理,能够深入人心并启迪学生的心灵。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该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竺可桢的讲话比作笛声;其次要根据描写喻体的内容,“杏花疏影里”、“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等,分析出竺可桢讲话的特点。
16.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对此怎样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竺可桢对学生的关心,学生的任务是读书,参与党派之争会影响学业,并且可能会因为年轻而被利用;在动乱年代中参与党派之争有性命之忧;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态,或赞成或反对,根据文本内容,此题以赞成为宜;其次要联系文本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并根据竺可桢的思想性格特点,阐明竺可桢这样做的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