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
《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
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共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2.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其中,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告)1938年
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注:在《论新阶段》和《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
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论持久战》1938年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2.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相持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4、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 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 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4. 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注:在20 世纪30 年代后期和40 年代前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主要内容包含: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其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再次,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