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会计电算化的实现(★★)
一、会计软件的配置
配备核算精确、功能完备、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的会计软件是企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选购软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会计软件的合法性;
2.会计软件的通用性;
3.操作的方便性;
4.会计软件的安全可靠性;
5.售后服务的可靠性;
6.可扩展性。
二、硬件的配置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石,计算机硬件设备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电算化系统常用的硬件构成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单机系统、多用户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会计数据的整理与准备
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及以后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对手工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科目的体系,包括会计科目名称、会计科目编码、科目类别、科目性质、各级科目编号的长度、对管理和辅助核算会计科目的要求等,确定余额方向、初始数据、核算方法等;
(2)编制单位、部门、人员、资产、项目和往来单位、客户单位的代码;
(3)重新确定本单位的凭证种类,不仅仅要考虑手工会计习惯,还要考虑计算机处理的方法;
(4)整理本单位的报表,确定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的格式、运算公式、勾稽关系等;
(5)整理所有手工单据、凭证、卡片、账簿、报表,并核对无误,保证账单相符、账证相符、账卡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初始化设置
初始设置工作通过调用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功能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进行操作员岗位分工。包括操作员姓名、权限、密码等。
2.输入会计核算软件所必须的期初数字及有关资料。包括各级科目名称、科目
编码、年初余额、借方与贷方累计发生数额等。
3.输入辅助核算项目。若单位要进行部门、项目、往来等核算的,则需输入各部门、项目、往来单位的初始数据。
4.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电算化条件下只须事先预设会计核算方法,日常处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些核算方法可包括记账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
5.输入在本期进行对账的未达账项(如银行未达账项等)。
6.定义自动转账凭证。一般会计软件都能自动处理一些借贷关系不变、数据从其他核算模块或其他账目转来的凭证,如计提折旧会计分录、成本归集会计分录等。
【典型例题】会计电算化工作成功的基础是( )。(单项选择题)
A.初始设置
B.认真准备
C.制定良好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制度
D.做好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工作
【答案】C
【解析】制定良好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成功的基础;做好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工作,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
考点3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系(★)
一、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包括国家的宏观管理和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微观管理两个方面。
(一)宏观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的组织对全国和本地区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行的综合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
2.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3.搞好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
4.搞好会计电算化单位甩掉手工记账的审批;
5.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工作;
6.积极稳步推进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二)微观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微观管理是指基层单位在建立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后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设立新的职能部门;
2.对原有部门的调整;
3.制定完备的用户组的管理策略。
二、管理权限的划分
(一)系统管理员
1.总体负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及时排除故障;
2.根据业务流程和模块的功能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并授权;
3.协调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制定岗位责任考核制度,负责考评,并提出任免意见;
4.负责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5.当会计政策变动时负责系统的重新初始化;
6.负责系统的升级换版的调试;
7.当会计软件不能满足单位需要时,与本单位开发人员或开发商联系,进行软件的二次开发;
8.系统配置防火墙,加强安全保护。
(二)操作员
操作员分为录入员、审核员、记账员。
1.录入员的职责为日常记账凭证和原始单据录入,同时进行自我核对工作,核对无误后交审核员,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在做出纳模块时应做到日清月结,做好日记账与对账单的核对工作;
2.审核员和记账员可以兼任,其工作是负责对输入的会计数据(含原始单据、记账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按照会计原理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最后操作登账模块进行登账(含总账和明细账)。
(三)数据分析员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财务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或者自己建立模型,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四)文档管理员
负责对数据盘、系统盘的保管以及原始单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分类存档,同时做好安全保密工作。
三、操作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系统使用管理
1.保护计算机设备,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进入机房操作主机和计算机软件,保证机内的程序与数据的安全;
2.使用不间断电源,避免因断电而破坏会计数据;
3.定期检查,保养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保证硬件系统正常运行;
4.保持机房的湿度和温度,防静电,防火灾。
(二)上机操作理
1.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
2.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操作人员越权使用软件;
3.会计人员要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和各种代码,审核凭证、记账、执行各功能模块,输出各类信息等;
4.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5.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6.数据备份是为了保持会计数据的安全与完整,备份的会计数据,应由指定人员用专用保存柜妥善保管;
7.防止计算机病毒。
四、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管理
1.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
2.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账簿,保证会计数据正确合法;
3.替代手工账后,各单位应做到当天发生的业务,当天登记入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日清月结;
4.要保证账记凭证的连续编号;
5.要按规定程序编制转账凭证;
6.期末要按规定时间及时结账;
7.期末应及时生成和打印输出会计报表;
8.在保证凭证、账簿清晰的条件下,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凭证、账簿中表格线可适当减少;
9.要按有关规定装订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
10.要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单位领导报告
主要财务指标和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