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2.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近几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14.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0.3亿美元,出口额是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62.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7.1亿美元,出口额是275.8亿美元。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创造出历史新纪录,贸易总额是630.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319.9亿美元,出口额是310.3美元。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原因是:从外部环境讲,中国加入WTO,就必须要履行WTO农业协议规则的要求,履行当初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从国内环境讲,由于近几年我国调整了生产结构,使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将促进未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未来的主流
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品,随着国际上对绿色农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未来中国农业必然要解决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改善检疫制度,发挥劳动密集性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对于那些土地密集性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大豆等)来说,由于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太小而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随着市场上需求的发展,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将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性产品。
2.3 绿色贸易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趋势
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注册使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开始发展环保性绿色农业,使绿色食品生产一直保持旺盛态势。美、德、英、法、荷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技术不断成熟,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产的农场和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生产领域迅速扩大,从粮食、蔬菜扩大到园艺、饮料生产,从植物生产扩大到动物生产,可以说,绿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从80年代就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并由有关部门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但由于没有和市场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规模,最后也没有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绿色食品工程活动,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了“有机食品”。2001年4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使我国绿色农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1000多万吨。目前中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国内很多的著名大企业都是绿色食品企业。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到2003年底,绿色食品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总数达4030个,产品实物总量为3260万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很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及乳制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地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提高了主产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目前中国北京、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出口的绿色农产品主要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料类为主;从出口的区域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绿色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农产品贸易的美好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今后的时期里,我们必须注重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努力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推动绿色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