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2012年石家庄市高考语文模拟题(附答案)(4)

2012-05-05 
石家庄市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题及答案

  2012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扩大范围。原文是“多呈现”,B项是“都应当遵循”。)

  2.A(本项从语义上讲,是没有错误的。但它不是题干所提到的“理由”,因为真正的“理由”都是与书法艺术的线性特征有关,本项不是线性特征的内容。)

  3.D(“技法规定”与“线性运动”关系颠倒。)

  4. C(引:引荐,举荐)

  5. A(③是百姓的遭遇。⑥是他儿子的行为。)

  6. B(错在范围扩大。出自朱门的官吏多是郡守、刺史。)

  7.(1)稍微有些疏忽,就蒙受大不敬之罪。等到启程时,必定毁坏房舍、拆断屋墙,把上贡之物弄出来。(“谨、被、发行、必”各1分,句意1分。)

  (2)蔡京这才有些担心,随意(随口)跟徽宗谈起此事,希望对太过分的行为进行抑制。徽宗也对“花石纲”困扰百姓感到担忧,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纲船。(“患、愿、病、乃”各1分,句意1分。)

  8. 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1分。解释其运用2分,思想感情2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1)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2)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9.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

  10.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三、文学类文本

  11.

  (1)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C不给分。)(B.“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有误,财主未必懂艺术,也许只是直觉,故给1分。A本文以“为财主母亲雕像”为线索,小说中间大量情节并没有围绕“大师”展开。C “体现了财主的强横霸道”不当,财主也不是因为石匠刻上了名字而威胁,其实是财主对雕像不满。)

  (2)①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④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好想忘

  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

  (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就不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

  (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前后对比分析,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

  12.

  (1)C E (C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D不给分。)

  (B“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是在深挖灵魂,做自我检讨,而《才与德》一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表述。故给1分。A、施蛰存说“没有拜读完”,只是一种调侃,体现的是他幽默风趣的特点,作者认为“实在是不应该”的说法不妥。D“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程度过重,客观上有讽刺的效果;不是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敷衍和自我保护。)

  (2)①生活中,幽默风趣,慈祥可爱。

  ②学识上,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见解独到。

  ③在动荡中,低调忍耐又机智灵活,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

  (每点2分,每点中有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3)施蛰存所说的“抄”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说法,其中暗含着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规律。

  ①“抄”是模仿,从模仿走向创作是初学者的必由之路,符合创作规律。“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

  ②“抄”是开阔眼界,“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

  ③“抄”是指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多所借鉴才能博采众长。“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每点2分,要有概括有分析。)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总的来说就是低调、忍耐的处世态度。(1分)具体表现:

  ①自损形象,自我抹黑,态度坦诚。他自曝是鲁迅笔下的“洋场恶少”;告诉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要“批判对待,小心中毒”。(1分)

  ②自我检讨,主动承认“错误”。写了《才与德》之后,主动找党委承认错误,深刻反省,得以再登讲台。(1分)

  ③用幽默机智化解危机。如:发现工农子弟对讲课观点不满后,及时“提高声调”,化解紧张气氛;用幽默笔调写改造日记,引人发笑又容易得人宽恕。(1分)

  (共4分,意思对即可)

  看法:

  示例一:生活中的逆境总是难免的,面对逆境,有的人宁折不弯,气节可嘉,但往往是悲剧结局;有的人变节夺志,抱憾终生。而像施蛰存一样的真正的智者,既能坚守大节,又善于调整心态,讲究技巧,最终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示例二:“留得青山在”是身处逆境时低调忍耐的人生态度,是保存实力、自我保护,以待时机另图发展的人生智慧。同是文革中,施蛰存隐忍低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而老舍却不堪折磨而投湖自尽,两者相比,施先生无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让人倍感遗憾。

  (“留得青山在”的作用2分,联系生活中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现象2分,共4分)

  13.C(A项词性误用,“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此处应改为“无可争议”。B项“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使用对象错误。D项“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此处用错对象。)

  14.B(A应“朝着……方向”,在“高盈利”后加“方向”。C项前后矛盾 ,“数亿、数十亿”和“左右”矛盾。D项语序混乱,“分得开,控得住,对得上”。)

  15. B(形式上,句式基本上由短到长。内容上,①是对②⑤的总结,尊敬他的“大气”“ 痛快豪爽”,畏惧他的“霸道”“ 使劲用狠”, ②⑤①都是并列关系,④③都是转折关系。)

  16. 示例略。(抓住动态“飘舞”2分,语言想象生动2分,语句通顺1分)

  17. 要求比喻贴切、内容合理、句式相同,每点2分。共6分。

  (1)诗,我的最爱

  你是我餐桌上的那碗银耳羹

  睡前喝一碗

  安眠一整宿

  (2)哲语,我的最爱

  你是我茶几上的那壶龙井茶

  午后品一盅

  清醒一下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