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报考信息 >

2012年事业单位改革分类 北京50万人去向待定(2)

2012-04-28 
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博弈在即,北京50万人去向待定。

  不过,出来之后,公司所能获得的科研项目,肯定会大大减少。同时,在系统内,没有背靠大树乘凉的优势,王栋就只能到市场上跑业务、找项目,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了。在家人眼里,如果丢下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还是让他们觉得很可惜。

  多领域试点陷入停滞

  政府办事业、事业办企业的“乱象”,几乎存在于北京市所有的政府部门,在事业单位问题上,很多政府部门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

  2011年,北京市委曾发文称,北京事业单位改革将秉承“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方针,把握节奏,不搞“一刀切”,即“条件成熟的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

  实际上,这个方针,是对已有改革方式的总结。

  北京市机构编制办事业单位改革处处长付光增告诉记者,北京市全局性的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启动。而来自区县和各领域的改革尝试,则时有推进,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和文化领域。

  2005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曾展开了一项“公共委”试验,作为海淀区政府所属的正处级特设机构,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成立,改革的初衷,便是将涉及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公共委,实行统一管理。

  在文化和卫生领域,公共委先后将20多家医疗机构和文化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纳入进来。如今,作为改革的最大成果,划归公共委下属的公立医院院长,实行了聘任制。不过,在人事制度上,除了对法定代表人的考核任免之外,公共委对所属事业单位不做任何干涉,各单位的其他人员完全由事业单位自主聘任。

  分析人士指出,海淀区公共委的试验,与真正的事业单位改革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北京市没有成立与海淀区公共委对口的上级部门,在新体制的实际运行中,“管”与“办”并未真正分离。改革处于“下改上不改”的格局,造成对口衔接不够畅通,加大了上下级间统筹协调的难度。

  而作为北京事业单位改革的试点单位,北京市民政局也曾迈出关键一步。民政局此前有215项行政管理职权,其中多数由事业单位承担。民政局既是全市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又直接开办社会福利机构,还有规模庞大的直属福利企业,属于典型的政事、政企、管办不分的体制。

  2006年年底,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挂牌成立,承担社会福利、殡葬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此后,民政工业总公司、福利处(包括5家市级社会福利院和两家儿童福利院)、殡葬处所属企事业单位(包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郊殡仪馆和各市级公墓)以及市老年社区筹建办划入管理范围。改革后,北京市民政系统在职的9700人中,7200多人归入该中心。

  不过,此次改革,仍然定位为“管理机制改革”,目的在于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而不涉及人员、机构等内容。“事业人”的身份,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人数多,非常难,也非常敏感。”付光增说。

  北京事业单位改革,从1985年开始探索、2002年起加快步伐,到去年9月,解决了聘用制问题:全市事业单位(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和实行劳动合同制的人员),全员签订了聘用合同。但是,事业编制人员的关注焦点养老保险,却还停留在试点阶段。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分析认为,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单兵突进已难深入。从现有试点来看,即使突破了职能拆分、行政级别安置,仍要面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等挑战。这些深水区的改革,必须从顶层开始,实施强有力的改革。

  分类是场“硬仗”

  北京市政府46个政府部门,共有42个部门直接举办和管理所属的事业单位,总量接近500个。其中,北京市住建委下属事业单位达30个,经信委下属事业单位达29个,市农业局、市科委等9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均超过20个。

  林林总总计算下来,事业单位多达9800多个,全市事业单位的编制约达50万人。其中不乏局级、处级干部。行政级别的“再分配”和人员安置,是北京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难题。按北京市委的规划,对人员安置这一改革中的最大难题,将同样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务求通过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