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net
看看你适合当“公考专业户”吗?
新民网讯:被誉为全国第一大考的“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笔试于11月27日悄然谢幕,尽管“国考”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在我市不少高校内,“公考”仍是高校毕业生们热议的就业话题之一。
与“公考”热度不同的是,在我市举行的多场招聘会却比较冷清。不少招聘企业负责人感叹,毕业生都跑哪里去了?根据该现象,记者走访了我市各大高校及招聘会现场,走到毕业生与求职者中,深入了解他们现在最真实的就业心态。
心态各不同 跟风赴“公考”
A.“公考” 跟风很普遍
记者在与长春理工大学的一些学生聊天时发现,不少学生都是跟风去参加“公考”,有的甚至还抱着中彩心理参加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位姓宋的同学告诉记者,11月27日他也参加了“公考”,并且还是“裸考”。
“我参加‘国考’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同寝室的兄弟都参加了,我也就跟着报名了。其实最近我天天忙着找工作,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看书,一点都没有复习。考上了最好,考不上也没事。”小宋笑道。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参加“公考”的大学生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公考”,在他们中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国考、省考、市考,一路考下来,边考边找工作,两不耽误。”
B.父母之命难违背
“我参加‘公考’,完全都是因为我爸妈的想法。”现就读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王同学告诉记者。
“我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一直希望我毕业后能和他们一样,还总说女孩子当公务员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我很喜欢我的专业,很想毕业后去外地闯一闯,多看一看、学一学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但在就业问题上,我又拗不过爸妈,所以只好选择参加‘公考’了。”王同学无奈地说。
C.为求安稳求体面
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口,记者发现一名手持“公考”复习材料的李姓同学,并与他攀谈起来。“我是学法学专业的,今年研三,前两天我也参加国‘考了’。”李同学说。
但记者问起为何仍学习“公考”复习材料时,他说:“其实我连续考公务员很多次了,但是一直没有考上。因为还想参加明年5月份的省公考,所以一直都在复习。”
李同学告诉记者,他一直都很向往公务员工作,因为不仅收入颇丰、工作稳定,而且工作还很体面,所以他一直没有选择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是孤注一掷,一直出现在各大公务员录用考试中。
D.职场人辞职为“公考”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仅高校应届毕业生热衷于“公考”,部分已就业的职场人士对“公考”也很有“兴趣”。
在吉林大学自习室内,记者与一名王姓市民聊了起来。她说:“我是2008年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先后辗转了五六个私营小公司,因为薪酬、福利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我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备战公务员考试,从而获得一个福利待遇都相对不错的工作。”
招聘会受“冷落”向往公务员岗位是主因
据有关数据表明,尽管2012年度“国考”与往年相比热度有所下降,但仍出现上百人争抢某一职位的情况,如我省白山市抚松县国家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科员一职,招1人,有765人报名;白山市临江市国家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科员一职招1人,653人报名。根据上述情况,记者进入国家公务员招录系统进行了解,发现多人竞争某一岗位的局面仍在“公考”中普遍存在。
相比“公考”的热度,我市市内举行的各大招聘会却显得冷清了不少。记者在市人才市场内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看到,某公司招聘经销经理和技术人员,从薪酬、福利等方面看都很不错,但是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该公司竟然只收到一份求职简历。
“现在国家一直在提倡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应届毕业生又多数去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去了。对于像我们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岗位来说,一般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加入。有时候一天下来,得到的求职简历不到10份。”某招聘公司张先生感慨地说。
“现在的毕业生多数都奔着吃‘皇粮’、求稳定去了,很少有人愿意到工厂车间里去工作,而且毕业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大多数毕业生都很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说,现在能招聘到务实肯干的毕业生真的很不容易!”我市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负责人李女士说。
专家给出观点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公考”
根据“公考”和招聘会求职截然不同的两种现状,记者采访了全球职业规划师获得者、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于伟丽教授。她表示,考公务员热应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广大毕业生受历史传统心理影响较深,认为“学而优则仕”,所以大家认为就业的最佳岗位应该是在政府机关中从事公务员工作。
其次,因为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更多的毕业生希望从事工作相对稳定、收益相对颇丰的工作,所以公务员岗位成为大家的追捧行业。
但对于广大毕业生的“公考”热问题,于教授也给出了专业的职业指导。她说,在找工作与公务员考试之间毕业生应该作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公务员岗位,毕业生不应头脑一热,跟风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应根据自我认知、自身能力、价值观、所学专业、性格、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理性地认识自己,确定自身是否适合公务员岗位。如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即便是考上了公务员,也不知道自身的价值何在。
与此同时,广大毕业生应该认识到,公务员考试每年招考的人数是有限的,并且需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多个环节,谁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录用。所以广大毕业生不应孤注一掷,为公务员考试而放弃找工作的任何机会。应把握好每一次显在或潜在的就业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就业途径千万条 何必只认“公务员”
记者从我市人才市场了解到,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有很多种,并且实际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理想,薪资水平较往年也有所提升。有关数据显示,现人才招聘网站的注册单位数量同比增加近两成,且多数岗位都没有工作经验限制。所以说,应届毕业生应及时抓住招聘旺季的求职信息,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为自己找好“备胎”,避免出现找工作与公务员考试都“泡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