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调剂关键在信息
吴筱经过积极准备,成功从北外调剂到了首师大。她认为,调剂最关键的在于搜集信息下手要快。
吴筱考研成绩为355分,报考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距离复试线差了10分,经过积极的调剂,最终进入了首都师范大学。谈起自己的调剂经验,吴筱认为,关键就在于直截了当下手快,打信息战。
吴筱说,等待调剂的那段时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教育在线、考研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等网站泡着,随时关注调剂动向。一旦看到自己满足条件的院校,就立即打电话过去询问,表明自己的调剂意向,按照要求投递调剂资料。
此外,她还通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去学校研招办打听消息。吴筱说,有些同学会使用邮件咨询,但自己基本都是打电话。“调剂的时候研招办的老师都非常忙,发邮件很容易被忽略,打电话联系成功的几率比较大。”吴筱说。
经过一番筛选,吴筱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了首师大、外经贸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最终被首师大录取。
吴筱介绍,自己调剂的时候其实也有不足,比如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母校。吴筱说,母校一般都会比较照顾自己的学生,如果没有招满,本校学生肯定会优先考虑。她建议需要调剂的同学,可以先考虑自己的母校,然后考虑报考院校的其他相关专业,比如学术型硕士调剂为专业硕士等。
即便拿到复试资格,也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吴筱说,虽然调剂院校的考试科目与原报考目标院校的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但每所学校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一样,还是要仔细了解调剂院校的复试要求、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偏好等。
□对话
◎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志斌
Q:复试究竟比重多大?A:张志斌介绍,这几年考生数量仍然持续攀升,而在研究生复试环节的趋势就是逐年扩大复试的权重比例。他指出,复试考核其实是为了弥补初试统一笔试带来的缺陷,可以有利于各个学科选拔到有潜力、适合自己学科的考生。
但是过去由于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普遍对复试中的公平性接受能力差,所以复试的比例过于低。而随着这些年复试的工作越来越科学性,社会的接受水平越来越高,所以复试也逐年提升权重,真正起到人才选拔的重要作用。
Q: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考核有什么区别?
A:通过几年的改革,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重越来越大,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学术学位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张志斌解释,不同的培养目的决定了复试时考核不同的内容。一般来说,学术型研究生主要考查考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潜力,判断他适合不适合该专业的学术研究。
Q:要不要提前找导师?A:考研复试前要提前联系导师,这是很多考研复试宝典上都提到的一个观点。张志斌认为要看联系导师的目的,如果是所谓的“不请导师吃饭就不能录取”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据他了解,大部分985等正规院校,并不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因为复试并不是由一个导师说了算,所以打招呼也没有用。而且现在降低了硕士生导师带硕士的人数,“比如过去一个人带三个,现在就一个老师带一个了,从自己出发,他肯定要选择最优秀的学生。”
但对于学问请教上的合理联系,他持鼓励态度,可以交流一下学术兴趣、成果和学术想法,“特别是在博士招生中,报考前一定要有充分沟通,师生间要有共同语言。”
张志斌以北师大举例,现在文科和社会科学学科采用了新的办法,是在进校一个月后才进行师生间的双向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功利原因急于考前联系导师就更没有作用了。
Q:突击准备对复试有用吗?
A:张志斌认为,复试本身就是要弥补初试的应试倾向,要考查应试之外的素质,所以没有参考书目也无法突击准备。
面试是一个综合的考查,包括专业素质、材料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比如文科的各个专业,面试往往是一道并没有正确答案的考题。张志斌建议考生,不要单纯靠突击备考的心态来准备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