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呼吁,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传出消息: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异地高考将在全国各地推进;4日,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更明确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时间表的“最后实现年限”由当地政府决定。
应该说,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这一表态,让公众看到了问题解决的曙光。然而,杜玉波在强调各地推出“异地高考”时间表的同时,还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不能不说,这样的表示,在点燃公众对“异地高考”希望的同时,又兜头泼了一瓢冷水。有网友如是解读:难怪对于“异地高考”,舆论喊了这么多年却推不动,原来根本就在于教育主管部门想保住大城市学生的既得利益,在制度设计上消极怠工。
或许,这样的解读有些尖刻,但不能不承认,它说出了一个事实。在与户籍高度挂钩的现行高考招录制度下,京沪等大城市的学生,有不少权益就是与生俱来的。有人统计:教育部直属的30多所高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点大学,京沪两大城市就占了15所,有的省市一所都没有。而按照高考招生属地占30%左右指标比例的政策,这两大城市每年数万或者十来万人参考,而其他省市动辄数十万人参考,其学生岂能不低分上重点?假使允许“异地高考”,外地的孩子进来参考了,带来利益冲击,显然难以避免。更何况,高考在民众眼中,从来就是一件无比重大的事情,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如此,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那些人们,又焉能不目光炯炯?
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社会之所以这样关注“异地高考”,除了它是城市化快速推进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更在于它表达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诉求。同样的高考分数,京沪等大城市的孩子可以上重点,其他省市(区)的孩子却只能上一般学校,甚至还上不了?!
现在,实行“异地高考”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如果有关部门和官员还抱着“影响本地考生权益”、“有些问题不能碰”的想法,显然这一改革将会举步维艰。我们承认,解决“异地高考”有难度,但绝不是无解。其实,在预防人们担心此举会不会带来“高考移民”等问题上,坊间从制度层面已提出了不少好的想法,比如按各省市考生人数分配招生指标,按教育发展水平分区推进,考生实行条件准入制……显然,异地高考能否尽早实行,更在于我们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