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卫生资格 > 妇产科医师 >

子宫及子宫韧带的基本联系

2010-11-22 
阔韧带 是子宫浆膜前后叶在子宫两侧会合后形成如翼形的腹膜皱襞,两侧向盆壁伸展,与腹膜壁层相延续,其间主要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阔韧带的上缘为游离部分,内侧2/3包绕输卵......

编辑推荐:

如何辨别分娩讯号的真伪

(2010-10-24)

建议您关注读书人网站: http://www.reader8.net/exam/weisheng/

 

 子宫

  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如倒置、前后略扁的梨形,子宫大小与年龄及生育有关,未产者约长7.5cm、宽5cm、厚3cm,子宫可分为底、体与颈三个部分,上三分之二为“子宫体部”;体的上部两侧输卵管入口线以上稍隆突部为“子宫底部”,下三分之一为“子宫颈部”,子宫颈下半部伸入阴道称“宫颈阴道段”,上半部为“宫颈阴道上段”。宫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约6cm,上方两角为“子宫角”,通向输卵管。下端狭窄为“峡部”,长约1cm,其下通向宫颈管(图5)。峡部上界因解剖上较狭窄,有人称之为“宫颈解剖内口”,下界因粘膜在此由子宫内膜转变为宫颈内膜,称“宫颈组织内口”。峡部在妊娠期逐渐扩展,临产时形成子宫下段。宫颈管为梭形上为内口,下开口于阴道,为宫颈外口,未产者呈圆点状,已产者因分娩时裂伤,多呈“一”字形(图6)。宫颈以外口为界,分为上下两唇。宫颈宽约1.5~2.5cm,硬度如软骨。输尿管由上向下在距宫颈侧仅约2~2.5cm处,在子宫动脉的后方与之交叉,再向下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在此区域内行妇科手术时,必须警惕,防止损伤输尿管。

  子宫正常稍向前弯曲,前壁俯卧于膀胱上,与阴道几乎成直角,位置可随膀胱直肠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改变。

  子宫壁由外向内为浆膜、肌层及粘膜(即内膜)三层。粘膜又分功能层(致密层与海绵层)与基底层两部分。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增殖、分泌及脱落),而基底层无周期性变化。肌层最厚,分为内、中、外三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肌纤维交织如网,分娩后收缩可压迫贯穿其间的血管,起止血作用。浆膜层紧紧覆盖宫底及宫体,在前方相当于峡部下界处折向膀胱,形成“子宫膀胱皱襞”。浆膜疏松地覆盖着峡部,在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及子宫切除术时,即在此切开腹膜,推开膀胱,露出子宫下段及颈部。子宫后壁浆膜则向下掩盖宫颈上段及阴道后壁上段,反折至直肠,形成“子宫直肠陷窝”,此为腹腔最低部分。与阴道后穹窿仅有阴道壁、少量结缔组织及一层腹膜相隔。临床上,当腹腔内出血或感染化脓时,血液或脓液多积于此,可从阴道后穹窿进行穿刺抽吸或切开引流,以达诊断、治疗目的。

  三、子宫韧带 子宫共有三对韧带支持

  1.阔韧带 是子宫浆膜前后叶在子宫两侧会合后形成如翼形的腹膜皱襞,两侧向盆壁伸展,与腹膜壁层相延续,其间主要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阔韧带的上缘为游离部分,内侧2/3包绕输卵管,外侧1/3由输卵管伞端延达盆壁,称“骨盆漏斗韧带”(简称盆漏斗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韧带穿过。在阔韧带下部,横行于子宫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是固定宫颈,维持子宫位置的主要结构,称“主韧带”。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贯穿其间。

  2.圆韧带 为一对近圆形的肌纤维束,有腹膜覆盖。起于子宫底两角输卵管的前下方,向前向外延续,通过腹肌沟管止于阴阜及大小阴唇内,有维持子宫前倾的作用。

  3.子宫骶骨韧带 由宫颈后上方两侧向后伸延,绕过直肠两侧止于第二、第三骶骨前的筋膜,将宫颈向后上方牵引,有间接维持子宫前倾的作用。

  正常子宫位置有赖于盆底肌肉和筋膜以及子宫各韧带来维持。站立时,子宫呈前屈前倾位,子宫纵轴与阴道纵轴呈90~100度交角,子宫颈内口位于坐骨棘水平。

  子宫

  子宫为肌性器官,腔窄壁厚,分底部、体部、颈部三部分。体部和底部的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又称粘膜)(图17-12)。

  图17-12 子宫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