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医学检验 > 复习指导 >

2010年医学检验复习:厌氧菌感染的致病危害

2010-09-17 
厌氧链球菌性肌炎:表现为产气性坏死性肌炎,需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之气性坏疽相鉴别。其特点为起病缓慢,局部水肿明显而产气不多,肌痛出现较迟,但一旦出现则......

编辑推荐:

细菌型痢疾杆菌的诊断与治疗

.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几乎所有非性传播造成的女性生殖道感染均包括了厌氧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消化链球菌、普氏菌(尤为二路普氏菌和解糖胨普氏菌)、波费杆菌、梭菌(包括产气荚膜梭菌)而脆弱类杆菌不及其在腹腔内感染时多见。使用宫内避孕器的患者易发生放线菌和缠结真杆菌(Eubacteriummodatum)感染。有利于上述细菌入侵引起感染的诱发因素为:局部血供不足;存在损伤或坏死组织;存在异物如子宫内避孕器;外源性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组织破坏,为下生殖道正常菌群的入侵创造条件;妊娠;流产;恶性肿瘤和子宫纤维瘤;放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子宫颈电烙术等。厌氧菌可引起多种女性生殖道感染,包括子宫内膜炎和子宫积脓、子宫肌炎、子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蜂窝织炎和脓肿、盆腔血栓性静脉炎、阴唇脓肿、前庭大腺炎和脓肿、阴道炎、阴道壁脓肿、输卵管炎或脓肿、卵巢脓肿、剖宫产后或子宫切除术后伤口感染、脓毒性流产、产褥热、绒毛羊膜炎等。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子宫气性坏疽是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患者毒血症极其严重,子宫肌广泛坏死,导致子宫穿孔,病死率高。多数女性生殖道感染为混合感染,厌氧菌和需氧菌掺杂。

  6.尿路感染尽管尿道口、会阴、阴道和外生殖道可有许多需氧菌和厌氧菌寄殖,且细菌也易进入膀胱,但厌氧菌较少引起尿路感染(1%~9%)。值得注意的是排出的尿标本检出厌氧菌可能系来自正常尿道,计数可达103~104,甚至更多,故不能认为是感染的依据。尿液标本应自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得。厌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尿道周围炎、尿道周围蜂窝织炎和脓肿(可伴坏死或形成多发性瘘)、尿道球腺炎(包括坏死性和气肿性)、前列腺炎(偶尔呈坏死性并积脓)、迁徙性肾脏感染(有败血症时常伴积脓)、肾周脓肿、肾盂积脓、腹膜后积脓、肾切除伤口感染、肾移植感染、化脓性血栓性肾静脉炎、膀胱坏疽、会阴脓肿或坏疽、尿路各部位气性坏疽、睾丸脓肿等。尿路厌氧菌感染常伴肾结石、恶性肿瘤、尿路梗阻、肾结核和先天性尿路解剖畸形。常见的致病菌为类杆菌、和乳杆菌、核梭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往往同时有需氧菌混杂、后者为肠道正常菌群(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厌氧菌尿路感染的来源有:①尿路本身病变使内源性菌群入侵而引起感染;②由邻近器官如子宫、肠道等上升感染所致;③血源性播散、尿道损伤(如挤压尿道、留置导尿管等)可使细菌由尿道进入膀胱。休克和尿道梗阻均有利于厌氧菌增生。

  7.骨和关节感染厌氧菌性骨髓炎较为少见。厌氧菌性骨髓炎分为放线菌性与非放线菌性两种。放线菌性骨髓炎主要见于颌骨和脊椎骨,其次尚有肋骨、头颅骨、长骨、短骨等。可同时伴有其他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大多由附近感染(如牙周感染、鼻窦炎、创伤或恶性肿瘤的感染)直接播散所致。感染过程常呈亚急性或慢性。在颏部或颈部有典型硬块,并有经常流脓并排出“硫黄颗粒”的窦道。非放线菌性厌氧菌骨髓炎以厌氧和微需氧链球菌所致者为多见,余依次为梭形杆菌、脆弱类杆菌、产黑素普氏菌、其他类杆菌、梭菌等。可由附近感染或血运传播而来。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厌氧菌和需氧菌骨髓炎在临床不易区别,但厌氧菌感染的全身症状较轻,有半数患者有恶臭分泌物,亦可有坏死组织脱落、软组织积气和脓肿形成等。厌氧菌同样也较少引起化脓性关节炎,多由梭状杆菌、脆弱类杆菌与产黑素拟杆菌、消化链球菌、梭菌等引起,多累及较大关节,依次为膝、髋、肘、胸锁、肩、骶髂等。与骨髓炎不同,培养常获厌氧菌的纯培养。胸锁关节和骶髂关节为厌氧菌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因此在败血症过程中,如出现上述部位的关节炎症,特别是当口咽部感染灶为细菌入侵门户时,应考虑致死性梭杆菌为可能致病菌。脓液腐臭或局部积气而一般培养阴性时常提示为厌氧菌所致。

  8.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厌氧菌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诱发因素为创伤、缺血和外科手术病原菌大多为混合性、且常为内源性者,在身体易受污染的解剖部位,如肠道或盆腔手术伤口、会阴、褥疮等处受染机会较大。其特征为常有腐臭分泌物,产气,广泛组织坏死,并有延伸至皮下组织和筋膜面形成窦道的倾向。多数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协同引起。某些厌氧菌可引起下列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1)进行性细菌协同感染性坏疽:系由微需氧链球菌和金葡菌协同作用引起。金葡菌可在坏死中心,而前者则在炎症扩展的边缘部分检得。常继发于腹腔内感染、剖腹术后。起病较缓慢,初为浅小溃疡,渐发展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坏死性溃疡。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局部可见三个明显的皮肤带:中心溃疡,其边缘区坏疽粗糙不齐;外围紫色硬结区;最外层为红斑区。病变向外扩展伴剧痛。

  

厌氧菌感染

 

  

  (2)协同性坏死性蜂窝织炎:与前者不同,病程进展迅速,伴全身中毒症状。常见于会阴部或下肢。多数患者有糖尿病或其他供血不足的疾病。皮肤和筋膜上结缔组织坏死进展迅速,分泌物稀薄污秽,局部剧痛伴发热。多为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等,病死率高。非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气性蜂窝织炎,是一种全身中毒症状轻微而有大量气体产生的结缔组织炎症。多由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或大肠杆菌类引起。起病缓慢,病情进展亦慢,局部疼痛不著,不累及肌肉等特点足以与气性坏疽鉴别。常见于战伤或手术伤口污染。

  (3)慢性窦穴状溃疡:为深而无痛的皮下感染,多由微需氧链球菌引起,多数继外科手术、创伤或感染淋巴结引流后发生。初起溃疡边缘呈卷曲状,有多数匐行的窦道,最后腐蚀覆盖的皮肤而形成继发性溃疡,病变迁延数月,甚至数年。

  (4)坏死性筋膜炎:系累及并分割深层筋膜面的一种危重感染。可在轻微创伤或手术后发生,但亦可为原发性者。邻近组织常遭累及而引起气性蜂窝织炎、皮肤坏疽等。常有严重毒血症症状,病死率较高。消化链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但亦可由A组链球菌或金葡菌引起。

  (5)厌氧链球菌性肌炎:表现为产气性坏死性肌炎,需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之气性坏疽相鉴别。其特点为起病缓慢,局部水肿明显而产气不多,肌痛出现较迟,但一旦出现则甚剧烈。分泌物呈棕色,带特殊酸臭味。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成串革兰阳性球菌。治疗效果良好。

  (6)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参见梭状芽孢菌感染。

  (7)口腔、面颊部感染:致病菌多为梭状杆菌、螺旋体和产黑素普氏菌以及消化链球菌。以往报告的走马疳(坏死性口炎)主要见于口腔,但亦可累及鼻、听道、阴唇、肛门、包皮等处。病初全身症状不著,但随着走马疳的发生,症状突然加剧,高热,显著衰竭,神情淡漠,局部有腐臭味,牙龈及其邻近面颊内侧可见深墨绿色坏区、周围红肿显著。病变迅速扩散,可累及骨膜和骨质,如不及时治疗可使整个面部毁损而死亡。由于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故很少出血,病程一般为5~10天。在抗生素问世前病死率极高,可达70%~100%。本病的诱因为全身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疟疾、黑热病等,营养不良,口腔卫生不佳等。多见于儿童,成人极为少见,但在肿瘤患者有时偶可见到。随着抗生素的应用,本病已少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