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厌氧菌感染
(1)败血症:以往的研究提示,败血症中由厌氧菌所致的可以高达10%~15%。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尤高。但是近年来,厌氧菌败血症的发病率降至5%或以下,这可能和具抗厌氧菌活性药物被广泛地用于预防或早期治疗厌氧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有关。动脉硬化症、酒精中毒、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褥疮溃疡和肾病的终末阶段(腹膜透析、肾切除术、肾移植)等均易招致厌氧菌败血症。临床重要性大的厌氧菌败血症中,2/3~3/4由革兰阴性厌氧杆菌所致,尤以脆弱类杆菌多见;其次为消化链球菌(约10%)和梭菌(5%~10%);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纤毛菌属(Lepothrix)、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和厌氧螺菌属(Anaerobiospirillum)也在血培养中相继被发现。厌氧菌性败血症常继发于局灶性感染。脆弱类杆菌性败血症,多数由肠道入侵,部分来自女性的生殖道。由胃肠道入侵者血培养多次阳性并常为多种细菌感染。而由女性生殖道入侵者血培养多次阳性者少见,但多种细菌感染则常见。临床表现同需氧菌败血症,常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感染性休克(30%)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黄疸发生率高,可达10%~40%。易并发迁徙性化脓性病灶(10%~28%)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5%~12%)。败血症可呈暴发型而伴高的病死率,如产气荚膜梭菌败血症,常有溶血、黄疸、休克和肾衰竭,病情危重。近年来也发现部分败血症病情轻微,无严重的毒血症表现,而呈良性经过,病程自限,不经抗菌治疗可康复。部分女性患者及新生儿血培养证实为产气荚膜梭菌,但也呈轻症表现。
(2)心内膜炎:厌氧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发生率占心内膜炎的1.5%~10%不等,并有日益增多之势。常见致病菌为类杆菌、梭形杆菌、厌氧芽孢梭菌、角化短棒菌苗以及微需氧菌和厌氧链球菌。原发病灶多在口咽部。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于无原发性心脏病患者。厌氧菌侵入正常的瓣膜,且常引起栓塞、瓣膜破坏。更严重的并发症为心肌脓肿或瓣膜及其他支持结构的破坏或穿孔。常引起心力衰竭。如系厌氧或微需氧链球菌所致者则类似草绿色链球菌,也可入侵原有病变的瓣膜。
3.呼吸系统感染
(1)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上段连接口咽部,细菌种类基本相似,需氧菌中以各种链球菌最多;现发现厌氧菌较需氧菌为多,常见者为梭形杆菌和消化链球菌,次为类杆菌。在齿和牙龈感染中,产黑素普氏菌为重要致病菌,但因其培养条件复杂而不易检出。目前较多见的感染为慢性鼻窦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牙周感染、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
(2)胸腔内感染:下呼吸道厌氧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四种临床病症,即吸入性肺炎、肺脓肿、坏死性肺炎和脓胸。上述各种感染的发生常由口咽部内容物吸入所致,多见于因神志改变以及局部防御功能削弱,如支气管阻塞性病变(异物、肺癌等)、缺氧、吸烟、酒精中毒、食管梗阻、上呼吸道化脓性病灶等情况,致分泌物或脓液易吸入而引起。除吸入性(最为常见)者外,肺部感染亦可为血源性,由远处感染灶(以盆腔或腹腔内者为多见)或脓毒性血栓脱落播散而来。厌氧菌胸腔感染大多为混合性,细菌种类自两至九种不等,其中包括需氧菌和兼性菌,但也可获厌氧菌纯培养。厌氧菌中以各种类杆菌(尤脆弱类杆菌)、普氏菌、梭形杆菌(尤核梭形杆菌)和消化链球菌为多见,革兰阳性非芽孢杆菌和梭菌相对少见。
①肺炎:约90%的吸入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厌氧菌,一般多为急性,因厌氧菌肺部感染的特征性表现(臭痰、组织坏死等)常缺如而易被忽视。此种患者常有神志不清,吸入史可资鉴别。对治疗效果往往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医院内环境中发生的吸入性肺炎(尤其是发生于抗菌药物治疗后),由于口咽部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常有兼性革兰阴性菌移植,故吸入菌与正常者不同,常为肠杆菌科细菌与假单胞菌。
②肺脓肿:病起较缓慢,大多有吸入史、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或明显牙齿感染史,病变多见于下坠肺叶段,如上叶的背段、下叶的尖段和后基段以及两肺的下叶底部等。致病菌多为混合性(半数可得厌氧菌的纯培养),常见厌氧菌为梭形杆菌、类杆菌、产黑素普氏菌,消化链球菌、微需氧球菌、短棒菌苗、真杆菌、韦荣球菌等;需氧菌常为金葡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脓性臭味痰约见于1/4的病例,患者就医时平均病程已2周左右,常有贫血、体重减轻、低热,感染常较隐袭为其特点,脓肿形成平均需12天(最早可在吸入后7天),脓腔直径多在2cm以上。
③坏死性肺炎:是一种预后严重的化脓性肺炎,伴多发性坏死和小空洞形成。主要见于一个肺叶或肺段,但可迅速扩散造成肺组织破坏和大量腐肉组织的脱落,形成“肺坏疽”,临床上常有高热、腐臭脓痰,脓胸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例;致病菌与一般非坏死性肺炎相仿,2/3以上的病例可获纯厌氧菌培养。脓胸大多同时伴有肺实质病变,主要亦由吸入所致,少数可自膈下脓肿通过横膈蔓延而形成。常有较高热,血白细胞增多。致病菌与肺实质病变者相同。胸腔脓性渗出液不易抽出,常需外科引流方能治愈。恢复很慢,常需数月。
4.腹腔内感染正常肠道内含有大量厌氧菌,腹腔内感染常与肠道菌丛污染有关,因此具有以下特征:①厌氧菌分离率高。常见者为脆弱类杆菌和其他类杆菌、梭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消化链球菌和真杆菌等。病菌种类取决于感染或手术部位,上消化道含有来自口咽部的少量兼性革兰阳性菌,大肠类杆菌和专性厌氧菌相对较少,回肠下部为过渡区,厌氧菌和兼性菌各半,结肠则以厌氧菌为多,尤以类杆菌多见,厌氧菌大大超过兼性菌,如大肠杆菌等达1000与1之比。因此上消化道损伤(如溃疡病穿孔或外伤),往往仅有少量细菌进入腹腔,感染的危险性较小;但结肠穿孔常释出大量细菌,引起感染的危险性甚大。腹膜炎与腹腔内脓肿95%与厌氧菌有关,最多见者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仅仅由一种兼性菌(如大肠杆菌)所致的原发性腹膜炎仅见于肝硬化。②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平均每个标本可分离到五种细菌,包括厌氧菌和需氧菌(或兼性菌)。厌氧菌的分离率高,主要厌氧菌为脆弱类杆菌,其次为厌氧芽孢梭菌和厌氧球菌等;需氧菌以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多见。诱发因素或原有疾病为外伤、结肠癌、胰腺癌和肾癌、肠道手术、阑尾穿孔、肝硬化伴原发性腹膜炎、腹膜透析术后感染、肠道血管性病变或肠梗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术前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肠道消毒准备等。腹腔内感染初起时可表现为腹膜炎(弥漫性或局限性),继而形成脓肿,后者可位于腹腔内、腹膜后或内脏间。部分病例伴有菌血症,以类杆菌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