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间,今天我们的直播间非常地热闹,因为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于101网校的三位老师,让他们来给我们讲一下高考的文综考试如何复习。
我旁边的这位是历史老师丁晓红老师。
丁晓红:大家好!
主持人:地理老师何群。
何群:大家好。
主持人:政治老师苗红梅。
苗红梅:大家好!
历史现阶段该如何冲刺复习?
丁晓红:应该说一模考试刚过,我认为还是要回归基础做教材,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尤其对以前学过的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做重新的回忆和理解,同时我们要把所有考纲中的考点、所有的知识点要复习一遍。自己来归纳整理,这样可以把书后的一些图和表一定要认真地看一下。尤其这段时间。第二方面,要认真研究以前做过的一些考题,比如说错题为什么错?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好,还是因为审题能力不强,正确分析自己在做题方面的一些问题。再有也要适当练一下考题,通过做题来分析解题思路和答题能力,我觉得三方面都非常重要。
如何快速提高历史成绩?
丁晓红:我觉得历史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以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每学完一课一章所有的学习点要可以复述下来。再一个在复习这段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定一个非常详细的复习计划,五本书历史的量非常地大,怎么来复习呢?这么多的东西。我在一模前要求学生每天要读10页书,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上课前就当堂检查、是否背了可以不可以复述下来。看书不仅仅是明白了情节,必须要复述下面,尤其是重点的知识点,一个字也不能落,这样效果才能好一些。
在看书的同时,你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一个知识看完了以后,比如说看完古代史你会想到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内容。比如说古代史中讲的各种的工具怎么样演变的可以弄明白了。比如说古代史的农业的政策,就要想到世界讲了什么样的农业问题呢?比如说苏联比较典型的政策,英国的圈地运动等等,通过一个农业问题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都可以形成系统的网络,非常清楚地跟着出题人的出题意图走。所以我认为,这个时期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要走基础、回归教材,一定在复习的时候把知识间的联系要做好,做到有的放矢。
背书和做题该如何衔接?
丁晓红:这个问题也是我的学生经常问我的,我留题的时候他们认为背书和做题是矛盾的。其实是不矛盾的。主要的精力应该以背书为主,做题为辅,这样的复习策略。我们强调背书要会背关健词要会基础。每天要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练题,这个量不适合大。比如说选择题每天12道。老师竞选一些题拿过来,或者是高考的模拟题来练,通过练题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我的题错了为什么错?是因为没有背好基础知识呢?还是因为我不会审题、不会运用。把问题找到有的放矢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我觉得做题也好、背书也好,关键是要踏下心来真正融入进去。背书可以促成做题做题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背书,这时候做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也差不多都是相通的。历史这个学科五本书量非常大,我觉得抓主干的知识非常重要。近年来的高考题主要考骨干知识,比如说古代史比如中国古代政治、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史重点考核的知识。中国近现代史考核的问题,应该是近代化的问题,比如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及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要重点复习,下大精力来复习。
世界史这一块,我觉得一些重点的问题学习上可以按国家来走,比如说英国,英国怎么成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什么又衰落了呀?英国在一战后怎么样,二战后又怎么样,这样更有利于复习。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题加大了对每个历史阶段的背景的考察。比如说我们练了很多的模拟题包括一些高考的考题发现,对一些重要的背景它的出题量是加大的,尤其是材料量加大了,通过材料来分析背景,需要你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在复习背景的时候一定要看每一章的导言部分,每一章的导言部分都有一大块概括的东西。比如说隋唐时期制度上有很多的建树,经济上空前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观念上各民族交往更加密切等等。注意前面概括性的语言。然后对一些重点问题实际上可以感觉出来,比如说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什么,书上没有你要自己来整理。还有中共八大的背景是什么,是世界史和中国史连在一块儿考的。所以我们复习的时候必须要五本书融会贯通。比如说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就可以用工业革命串在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大了工业扩展,抢夺原料和市场,对中国来说要打开大门,对中国的影响一般是五句话。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像中国倾销商品、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使中国的经济更加商品化、殖民地化,促进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些点出了以后,都有的放矢很容易答出来。这是我认为要抓主干的知识来进行复习。
第二,五本书的量大没有关系,要有技巧背书。我们现在历史这一科的判卷,还有一模判卷的时候更注重关键词,有这个词就有分,没有词就没分。他不太注重语言的表述是否完整和优美,有这个点就给你分。比如说今天我们考了一道题殖民掠夺对被掠夺地区的影响。只有要关键词可以了,你说一大堆的贫困、落后一分也没有。所以怎么样把关键词扣住,一模前我让学生你不要想词的时候,把这个弄明白了,对你的语言完整地说一句话,说下来。但现在一模已经完了,时间这么紧怎么办?就把关键词套下来就可以了,就背关键词。比如说,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第一,经济根源、第二,社会资源。比如说经济根源就两个词,第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第二是资本主义萌芽,这样答案就出来了。社会根源自然说呢?欧洲各阶层都需要黄金,比如说社会上层、奢侈品。工商业和资产阶级需要扩充资本这就可以了。还有商业危机,谁垄断了商务了?就是奥斯曼、土耳其。西班牙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这样大题化成要题就很容易了,书会越背越薄 。同时在背古代史的时候把朝代打乱。我的学生每次跟我说,老师从第一页开始背到最后,一直是第一章特别熟,最后特别不熟。不要看书的前后要走线索。古代史我建议打乱朝代的顺序。古代史按中国古代政治史涵盖着中央集权的演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可以把中央官制整理一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整理一些,中央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整理一下,通过打乱顺序以后走线索来学。比如说经济就分农业、手工业、商业这么几个方面来串线,各朝代自己来分开。提到任何一个知识点,比如说我说商业问题,你脑子中马上就出来哪个地方考商业点,春秋战国、隋唐、明清三个是考试的重点。别的朝代比如说秦汉就不会考了,因为考点中没有。还有在背的时候进行分析,比如说隋唐的商业和明清的商业有什么不一样,同样的知识点就可以对比分析了,脑海中要走,不要死记硬背。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也是串线索走。比如说近代史部分,可以说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有很多的近代化问题,怎么样具体表现在书上找史实,军事近代化部分,从林则徐就开始了,仿造西方的战船,主张建海军。洋务运动也有,比如说军事工业,以及建的北洋海军。戊戌变法的时候也有,添设海军,把不同的地方,同样一个知识点都套出来,你的能力就提高了,你应付考试的能力也提高了。所以背书是有技巧的。
历史提分途径分析
丁晓红:有同学说我特别用功地背了,我分还不高,有些是我没看分数也很以前一样。这个东西是靠自己的积累和积淀的,60分的水平不可能上到80分的。所以我觉得正确认识自己最重要,你的弱项在哪儿,你是60分的水平是什么问题?现在同学们的问题有这么几点,第一点他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不会灵活运用。
第二点是审题能力很差。他不明白出题题考这道题的出题意图是什么?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情景中去。
第三点,我认为他们答题基本的素质不太好,比如说答题的语言用大白话来答,历史特别强调历史的学科语言,这和政治学科是不一样的,所以怎么样把历史的语言说出来,这是背书背出来的,语言不规范影响答题的得分。还有做题的时候对给的材料的信息解读不太明白。古文给你了读不懂什么意思就不要想答题了,所以答题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古文阅读是长期的功夫,是需要语言基础的。那这样怎么办?就专门地阅读古文还剩下30天也来得及。
第二方面要走专题,可以按我刚才讲的那些,比如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可以做专题,还有中国近代化,中国对外交往和对外关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世界市场形成和中国全球化的问题,以及主流思想的演变,都是新教材的专题,肯定会把零散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答题会更好一些。
第三个方面最关键的是要想提高分数要提高答题的技巧。答题技巧关键是审题,我觉得审题是三方面。
第一,读好题的题干部分,帽子读好了以后会知道主题是什么,是考对外关系还是改革开放,还是讲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政治制度改革呢?要明白出题人的出题意图。
第二,一定要注意阅读和分析材料。要把材料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对材料分析先明白时空定位,问的材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比如说问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实际初他经常会答错。19世纪中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是像帝国主义过渡了,世界各种体系表现不一样,所以时空如果定错位,整个的题都答跑题了。把时空定位定好以后就要分析试题结构了,这个题有几问?在答的时候一定要角度,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没问的东西,同时要注意每道题的分值,8分有4个点,历史最小的分是2分要看分值来答。这个题有没有漏点。在有了对这个问题的主题了解,时空定位定好了,结构也分析好以后,答几条是非常重要的。脑海里要有一个提前打草稿,这个题答几点才是重要的,一定要详略适当,要注意归纳总结,人家让你简略概括,你一定要简单。比如说明清时期,为统一国家有哪些措施。答的时候要高度概括,比如说镇压少数民族叛乱,第二,设置机构管理,如果概括的话就不要细答。一定要注意归纳概括,具体来说如果说选择题的话,我认为答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弄明白了,是什么时期的,时空定位要定好。第二步要明白选择题问的主题是什么?是影响还是内容还是原因?一般来说限制条件主要是时间。还有一些人物,还有一些地点,国别、领域等等。在答主题的时候,选择的分享对了主题的内容自然就出来了。一个4分非常地关键,一定要认真地审,选择题要慢不要急。
大题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明确问题。第二,通过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考书上什么东西要象条件反射一样。比如说白银流向的问题,给你白银的流向就想到了价格革命,给你一个地图比如说美洲到欧洲的地图是可以联系到什么?一定要立足材料、联系教材这是最关键的。还有要构思答题,不是上来就答的。现在有一些学生认为,文综的时间非常紧,前面的选择题做完了以后,刚做完地理比较耗时间,所以到后来基本上两科就是抽时间答根本是没有思路的。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审题的过程,答案肯定会漏点。所以近几年高考的题,答每道非选择题的时候之前一定要有审题的过程,哪怕用了5分钟都可以。审好题分才会高。
现在答题中学生有很多的问题,他们答题为什么扣分?一个是语言不规范,再一个他阅读不细心,尤其是图表,每个图一定要关注下面的图标,图标给你什么提示了?是手工业还是商业?还有这个图的提示是什么?
实际上历史这个学科看图并不难。要养成这个习惯,看图图标是什么,什么时代发生的事,这个时期应该是定义到什么环境里去?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还有就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这也是一个问题。
再有,他论述的时候书写不工整也影响成绩,哪怕字不好也没有关系,一定要一笔一划地写。这是我认为答题中或者是提高成绩比较有效的方法。
历史出题热门知识点分析
丁晓红:热点问题文综这三科都在关注,可能侧重点不一样。历史今年的热点是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非常热的一个问题。在复习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般包括了四个方面,比如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古代史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孟子等思想家提出了要关注环境,还有关中地方那么个繁荣的地方怎么样就落后了呢?就是环境过度地开发。还有围巾南北朝的时候,畜牧业对环境有开发,也有破坏。还有16国时期辽东和河西走廊的开发,还有唐朝的时候放火烧山也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根据史实来罗列一下。近代史上,环境的问题主要是殖民主义的环境问题,比如说对占领区的掠夺,导致当地的贫困都对当地的经济有影响。
还有工业革命对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还有工业革命的开展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另外人口不断增长的问题。现代史的环境问题,我们在世界史有一节课就是《当今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表现》,还有全球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是处于不利的位置,西方发达国家把严重污染的工厂转到发展中国家来对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还有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大会,第一次把它变成了实践,我们在复习中就是这样复习的,把它进行归纳和整理。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如说苏联经济的问题,大家知道对农民的过分掠夺导致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中国学苏联的时候也是那样,一五计划的时候就是那样。通过联系苏联的经济、中国建国以后的经验和教训来归纳。建国以后出了一五计划以后还有八大,我们当时定了非常重要的政策,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但在执行中犯了错,还有大跃进中的人民公社,这是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这块整理的时候都是好事了,现在我们要多说点好的。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是怎么改的?农村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有农村改革像三农化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还有在城市怎么改?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十四大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在古代、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的表现。
第三块应该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问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有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就是我们讲文艺复兴时候的科学,还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科学,第三次的科技革命。
建国后的科技创新一定要注意一个口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底我们恢复了高考。
最后一个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以更关注世界史上的国家,比如说日本的明治维新,二战后的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重视科技。还有中国近代教育的问题,洋务运动的教育,维新变法、新政怎么教育的,可以串成线来整理。这是第一大块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比如说民生的问题也很重要,还有经济的宏观调控。区域经济、中国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再有就是货币的问题,我们这几年都一直是作为热点的问题来研究的。货币问题要把世界史和中国史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罗斯福新政中的美元贬值问题,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完成。还有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怎么发展、怎么体现的。再一个热点的问题就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问题,也是很热的。此外,象今年是建国60周年,新中国的发展和成就问题。同时有粮食安全问题,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能源问题,最后我给同学们列的重点是民主与法治怎么样依法治国的问题,以及党的建设和理论创新问题。把这些知识点回归到教材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