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考试 > 复习指导 > 卷二 >

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大全13

2009-08-11 

案例13

合同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及销赃罪
 
1998年3月,梁某伪造了某市供销贸易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公章和合同专用章。当月中
旬, 梁某结识了周某, 梁自称是供销贸易公司业务经理, 提出聘周某为公司业务员, 周允诺。
3月下旬的一天,梁某用伪造的公章以供销贸易公司的名义与一乡办衬衫厂签订合同一份,
约定衬衫厂供应衬衫5000件,价款15万元;供方三天内交货,需方提货时先付20%的货款,
五日内付清全部货款。 随后, 梁某将假冒供销贸易公司签订合同一事告诉了周某, 并让周某
筹款1万元,联系衬衫销路,以便到衬衫厂提货后迅速出手。周某听后不悦,表示没钱,不
愿到厂家提货, 但可帮助联系衬衫销路。 第二天, 梁某雇车单独到衬衫厂, 交了3万货款后,
提取衬衫5000件。运到服装城后,销给周某联系的客户4000件,得款8万元。另1000件推销
给服装个体户李某。 李某从梁、 周小声言谈和急于出手的神态上, 知悉此货系骗来的, 考虑
到自己未骗人,且买卖自由,便将价格压至每件10元(该品牌衬衫市场零售价50元左右),
梁得款1万元。事后,梁某给周某1.5万元。
[问题]
(1)梁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
(2)周某是否与梁某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3)李某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正确答案]
(1)梁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
额较大的行为。 其客观表现为,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以伪造、 变造、
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
部分履行合同的办法, 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
货款、 预付款或者担保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www.gzu521.com 财产后逃匿的;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等五种行为。 本题中,
梁某通过伪造某市供销贸易公司的公文、 印章的手段, 冒用该公司的名义骗取某乡办衬衫厂
价值15万元的产品,这一行为属于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诈
骗,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特征。
(2)周某与梁某构成共同犯罪。本案中,周某事前并不知晓梁某伪造了某市供销贸易
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公章和合同专用章行为,也不知道梁某采取欺诈方式签订合同的行为,
缺乏共同故意, 尚不是诈骗共犯。 但是, 周某在得知梁某的准备实施诈骗实行行为后, 仍表
示愿代为联系销路, 这不是销赃罪, 而构成诈骗罪的共犯。 因为销售赃物罪是指明知是犯罪
所得的赃物而予以代为销售的行为, 是在他人犯罪获取赃物之后实施的。 如果在作案前有通
谋,作案后帮助窝赃、销赃的,构成共同犯罪,不属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
(3)李某构成销赃罪。因为李某明知货物是骗来的而予以收购,供生产经营使用,意
图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其行为构成收购赃物罪。
[考点集成]
关于合同诈骗罪,应当掌握, (一)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区分
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的财物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合同诈骗罪与金融
诈骗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关系。
关于销赃罪,应当掌握:(一)根据《刑法》第312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
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构成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行为人只要
进行了上述行为之一,即构成本罪。(二)本罪的主体限制。本罪主体不包括本犯,即行为
人自己为上述行为不另构成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本犯包括实行犯、教唆犯与帮
助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