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考研之后,要确定自己所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这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笔者想提醒考生,热门学校、热门专业并不一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考生选择跨学科、跨专业报考,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的为了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你对这个专业到底了解多少?自己适不适合从事这个专业的研究?这个专业未来的出路有哪些?不能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一味听从媒体和身边的人说某个专业出路好、工作好找就报考哪个专业,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确定了报考专业之后,就该选择学校了。这个时候考生更容易头脑发热。有的考生为了实现高考(论坛)时没有实现的理想,有的考生为了提升学历的“含金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最热门的学校。于是就出现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的复试录取比例达到30:1,而同一专业的其他地域的某些学校,连招生名额都没有满。事实上,院校招生有以下一些特点:1.地域差异明显,其中北京的高校最为热门,西南地区相对冷门;2.名牌大学与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之间差异明显,有的复试录取比例的差别达到10倍以上。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我们还应认识到:名牌大学与重点大学之间的复试录取分数线相差并不悬殊,往往在30分以内;不同地域的学校毕业后的出路没有明显的差异,北京高校的研究生(论坛) 不一定就比其他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吃香。因此建议考生在报名之前,冷静地分析各个学校的差异、就业形势、过去几年的分数线和录取比例,选择一个相对稳妥而又颇具竞争力的目标,自己的考研之路就会变得更平坦。
要想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就需要了解自己、了解环境,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考研生涯规划”,我们称之为“5W1H”法。
What? 你想要什么?这是一个目标确立的问题。明确的目标是考研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Why? 为什么要考研?这是明确考研动机的问题。
Where? 你想考到哪里?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确定自己想要考取的学校和专业。
When? 你想什么时候考?有的同学是希望大学一毕业就读研究生,而有的同学想先工作再考研,这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Who? 有没有同学和你一起考研?身边有没有熟人曾经参加过考研?向曾经参加过考研的人询问一些经验,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少走许多弯路。如果能与许多考研的同学一起学习,大家可以共同讨论问题,心理上也可以相互鼓励和支持。
How? 你想如何准备考研? 这个问题是最关键的,需要我们制定复习计划,要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时间、对专业的熟悉程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2.多渠道获取正确信息
在我们对事情不太了解、获取的信息不够多或不准确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毫无疑问,考研过程中各种信息对每一个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对信息的占有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备考的难易和录取机会。考生需要综合各种渠道的信息,才能对形势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认识。
收集信息时,我们还需要考察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如何准确、全面、及时地收集信息,收集何种信息,就成了报考前的头等大事。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有以下渠道收集考研相关信息:
第一,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在传播公开的信息方面非常快捷,更有专门的网站将有关信息进行分类,查找起来非常方便。但一定要注意辨明信息的真伪,查找可靠的信源。
第二,招生单位。由于招生单位是专业考试的命题者和最终的录取者,其信息无疑是最权威的。考生可以通过学校研招办、报考院系及相关老师来获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