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考频道 > 自考指导 >

自考《心理测量》听课笔记(北大版)(3)

2009-02-21 
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在制定常模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五章项目分析
  14.难度分析
  A难度:是指项目的难以程度。在能力测验中通常需要一个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在非能力测验中,
  类似的指标是“通俗性”,即取自相同总体的样本中,能在答案方向上回答该题的的人数。
  B难度的指标:(公式5-1)
  以通过率表示难度时,通过人数越多,即P值越大,难度就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
  因为P值大小与难度高低成反比,有人将其称作易度。
  C难度的计算
  a二分法记分: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以两组通过率的平均值作为每一题的难度。
  由于选择题允许猜测,所以通过率可能因机遇作用而变大。备选答案的数目越少,机遇的作用越大,越不能真正反映测验的难度。为此,吉尔福特提出了一个P值校正公式。
  例题:假定某题有75%的被试通过,若该题有5个备选答案,则校正后的通过率为:
  (当有4个备选答案时,CP=0.67;有3个,CP=0.63;有2个,CP=0.54)
  b非二分记分:例题某一数学能力测验题的满分为20分,全体被试在该题上的平均分数为15分,则该题的难度为:P=15/20=0.75
  D难度水平的确定
  a项目难度的确定:进行难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项目,项目的难度多高合适,取决于测验的目的、性质以及项目的形式。为了使测验具有更大的区别力,应选择难度在0.50左右的试题比较合适。在选择题目时,最好使试题的平均难度接近0.50,而各题难度在0.500.20之间。当测验用于选拔或诊断时,应该比较多地选择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对于选择题来说,P值一般应大于概率水平。
  b测验难度的确定:测验的难度直接依赖于组成测验的项目的难度。通过考察测验分数的分布,可以对测验的难度做出直观检验。偏态分布又有“正偏态分布”和“负偏态分布”两种。正偏态分布得分多集中于低端,因此必须增加足够数量的较容易的题目;负偏态分布得分集中在高分端,说明测验过易,必须增加足够数量的有较高难度的项目。
  15.项目的区分度
  A概念: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B估计方法:
  a鉴别指数:比较测验总分得分高和得分低的两组被试在项目上通过率的差别。首先分别计算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然后用高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减去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公式5-7)
  b相关系数:计算区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关系数。
  ①点二列相关:适用于一类变量为二分称名变量,另一类变量为连续变量的成对变量的相关计算。
  ②二列相关: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分成两类。
  ③相关:适用于两个变量均为二分称名变量。
  C项目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JD)
  a假如样本中通过某一项目的人数比率为1.00或0,说明高分组与低分组在通过率上不存在差异,因此D为0;假如项目的通过率为0.50,则可能是高分组的所有人都通过了,而低分组却无人通过,这样D的最大值可能达到1.00。
  b为了使整个测验项目的潜在区分度最大,似乎应该使每个项目的难度处于0.50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如果每一个项目的难度均处于0.50,由于项目难度相同,有可能大多趋向于有关的内容或技能,结果造成项目同质性提高。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50%的被试全部通过各项目得满分,另外50%的被试全部为0分,形成U形分布,这样反而降低总分的区分能力。如果测验的所有项目都是中等难度,只有项目的内在相关为0时,整个测验才能产生常态分布。考虑到一般测验项目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难度的分布要广一些,梯度多一些,是合乎需要的。
  16.项目分析的特殊问题
  项目特征曲线:是项目特征函数或项目反应函数的图解形式,它反映了被试对某一测验项目的正确反应概率与该项目所对应的能力或特质的水平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项目分析,而且也适用于某些测验量表的编制。
  A项目特征曲线可图解测验的鉴别力,项目鉴别力的高低主要在于其曲线的倾斜度,曲线坡度越
  陡,鉴别能力越好,预测的误差越小。
  B项目特征曲线可以图解项目难度。
  C项目特征曲线还可以图解选择题的诱答反应。

  第六章测验的实施、记分及其误差
  17.实施的程序及其要素
  A标准化指导语:测验标准化的第一步是指导语标准化,即在测验实施过程中应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语通常包括两部分:a对被试的指导语,b对主试的指导语。
  B标准时限:时限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项内容。大多数典型行为测验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例如人格测验中被试的反应速度就不很重要。但在最高作为测验中,速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测验的时间安排,也是影响测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C测验的环境条件:有许多研究表明,测验环境会对测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测验进行之时,务必不能有外界干扰。
  对于测验的环境条件:a必须完全遵从测验手册的要求;b记录下任何以外的测验环境因素;c在解释测验结果时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18.测验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A主试误差及控制方法
  a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a预告测验:使被试对测验有充分准备。
  ○b准备测验材料
  ○c熟悉测验指导语
  ○d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b测验中主试的职责
  ○a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不带任何暗示。
  ○b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
  ○c对于被试的反应,主试不应作出点头、皱眉、摇头等暗示性反应;在个别施测时,主试不应让被试看见记分。
  ○d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c建立协调关系:协调关系是一个专业术语,在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经常用到。在心理测验实施中,这种关系指的是主试和被试之间一种友好的、合作的、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作好测验的一种关系。
  B被试误差及控制方法
  a被试技巧与练习效应:被试对测验的经验或应试技巧会影响测验成绩,对测验的程序和技能熟悉程度不同,所得分数便不能直接比较。任何一个涉及认知功能的成绩,在第二次应用或重复测量时,都会有练习效应而使测验成绩提高。要控制应试技巧和练习效应的影响,可尽量设法使每个被试对测验材料的步骤和所需技巧有相同的熟悉程度。
  b被试的动机与焦虑因素
  ○a被试参加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其回答问题的态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的成绩;在成就、智力和能力倾向等变量时,只有被试动机强力才可能尽力回答,取得好成绩。动机效应在测量态度、兴趣及人格等典型行为表现时也有影响。
  ○b测验焦虑是指被试在应试前和测试中出现的一种不愉快的、表现为焦虑、担心、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体验。适度的焦虑会使人兴奋型提高,注意力增强,提高反应速度,提高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测验焦虑会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1能力高的人,测验焦虑一般较低,而对自己能力没有把握的人,测验焦虑较高;
  ○2抱负水平过高,求胜心切,测验焦虑较高;
  ○3具有某种人格特点,如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测验焦虑;
  ○4测验成绩与被试的关系重大,或被试受到的压力过大,容易使其产生测验焦虑;
  ○5经常接受测验的人焦虑较低,而对测验程序不熟悉。
  c反应定势:亦称反应风格,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几种常见的反应定势是:
  ○a求快与求精确的反应定势;
  ○b喜好正面叙述的反应定势;
  ○c喜好特殊位置的反应定势;
  ○d喜好较长选项的反应定势;
  ○e猜测的反应定势。
  19.测验的记分及其误差的校正
  Aa对于测验编制者而言:记分标准化应该包括选择和设计合式的标准化记分程序,考虑分数的分配、权数的分配、猜测的处理以及分数是由原始分数表示还是转化成其他形式。
  b对测验使用者而言:记分标准化则是要求完全按照测验手册的规定和标准答案给予被试分数,有时还可以完全依据套板或计算机记分。
  B记分的一般程序
  a获得原始分数的要求
  ○a记录被试反应;
  ○b参考标准答案;
  ○c计算最后得分;
  b转换原始分数的意义和方法:在心理测量中,一般原始分数本身很少有意义,只有将原始分数进行适当的转换处理或与参照标准加以对照,即把原始分数转换为导出分数,测验分数才有意义。测验编制者提供的常模表就是原始分数的转换表,它为测验使用者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的由原始分数向导出分数转化的方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