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2009年考研政治理论:毛概重点方向预测(一)

2009-01-09 

一、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1.主要矛盾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3.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

三、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

3.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A.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1)无产阶级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可能是“天然的”。(2)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它又不会自动放弃这种领导权。(3)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C.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D.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E.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批判在领导权问题上所犯的两个错误

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右的倾向是放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在领导权问题上的右的错误,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左”的错误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把整个队伍推出去,成了无兵司令。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5.反对无产阶级是“天然领导权”观点

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做领导、打先锋,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这种观点承认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它无视当时资产阶级右翼正在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事实,认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天然”的,因而是错误的。 无产阶级必须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取得并实现革命的领导权。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步骤和前途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革命对象)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运动后开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四点区别)。

3.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革命两步走的关系

(1)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和任务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2)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5.在中国革命前途和步骤问题上党内有过两种错误倾向

(1)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不承认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应当紧密衔接,而是主张在两个阶段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2)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间的联系,而没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这两种错误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

五、新民主革命的对象、目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因而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逐步形成的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买办的、垄断的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主要包括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和农民阶级中的中农的地位有某些相似之处,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又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因此,对他们要采取慎重的政策。

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

2.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

(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人民民主专政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民主与专政的辨证关系

2.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1)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2)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这个阶级不能充当领导者,在国家政权中也不应占主要地位。

3.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1)对外:防止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2)对内: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最终达到消灭阶级、消亡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目标。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1)从领导力量来看,都是工人阶级;

(2)从阶级基础来看,都是工农联盟;

(3)从主要任务来看,都是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4)从最终目标来看,都是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2.人民民主专政特点

(1)它衔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阶段;

(2)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3)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为新中国政权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

1.《井冈山土地法》:一方面具有伟大意义:我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另一方面也有缺点: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个人;

2.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①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强调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还要取得土地所有权;②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③1931年土地分配办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二)抗战时期: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三)解放战争时期:土改。

1.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变为土改;

2.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彻底的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

3.1947年十二月会议毛泽东提出土改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

贫雇农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

4.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土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四)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新解放区的农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土地制度的改革。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对待富农,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3.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也调整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八、无产阶级是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复杂,既有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又有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性的要求,又有妥协性的一面;

第三,革命不同时期,资产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中国共产党必须适时调整政策。

(二)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敌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不同的时期,由于革命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主要矛盾有所不同,革命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也有所不同。(1)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和站在他们背后支持他们反共剿共的帝国主义势力;(2)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而需要同国民党以及美英帝国主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敌;(3)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则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

2.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政策的两面性,即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在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左”倾关门主义政策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关系

1.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两个部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族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动力,是要保护的对象。

2.保护、发展民族资本的四点理由。

3.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必要的限制、节制,在不允许其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保护它、发展它,要对它唯利是图的一面进行限制和引导。

4.官僚资本是革命的对象之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采取没收的政策。

5.必须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由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产阶级必须进行必要的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

(2)在抗日民族战争期间,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有抗日的一面,无产阶级应该联合它们,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大资产阶级出于其本性又有反共和对日妥协的一面,对此无产阶级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进行坚决的斗争。

(3)如果不能全面认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往往会导致“一切斗争、否认联合”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左”或右的错误倾向。

(4)只有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才能有效贯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既讲统一、又讲独立,牢牢把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九、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又少,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并且长期占领着中国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这就为中国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能在农村集聚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2.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又一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一个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正确政策。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又一个主观条件,也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已基本形成。

4.启示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十、中国武装斗争实质是农民战争

(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而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长期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

(二)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

这是因为: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的主要掠夺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第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着革命的最后胜利,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就必须到落后的农村去创建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依靠广大农民,开展游击战,把农村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本文由3COME文档频道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