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2009考研政治要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4.3

2008-12-05 
本章讲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掌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特别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它构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基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在国际舞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为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3)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维护西方特殊利益是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
  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扩张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在对外活动中主要维护垄断集团的利益;
  (2)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包括借助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因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二)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敌视而结成各种形式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其内部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为确保各自的国家利益转向更加务实的内外政策,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重新定位。而美国以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引起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满,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领域全面展开。例如,1996年美国通过旨在制裁古巴的《赫尔姆斯一伯顿法案》和针对伊朗的《达马托法案》,试图将“治外法权”延伸至其他国家,招致欧洲盟国的强烈不满与反对。但是,西方国家之间协调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关系发展的趋势是竞争、摩擦与协调、合作并存,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将根据条件的变化而起伏。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一直奉行“遏制”社会主义的战略,并辅之以“和平演变”的政策。这一战略与政策已在苏联、东欧得手。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很大变化,国家间交往正常。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接触”战略,并建立或致力于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发展正常国家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共存。但是,西方国家中仍然存在敌视中国的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阻碍中国的发展,妄图西化、分化中国。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冷战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美苏争夺的对象。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改为有重点、多层次地发展。首先,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拉美地区成为发达国家注目的重点,争相与之发展关系。其次,发达国家注意组建各种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经济组织,促进南北经济合作较快发展。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防范重点指向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文化冲突、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向发展中国家发难,在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价值观,以人权作为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维护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三)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全球扩张阶段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妄图称霸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从杜鲁门到肯尼迪、约翰逊基本一脉相承。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后,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视为美国独霸全球的最大障碍,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核心的遏制略。其基本内容有:①确立大西洋联盟政策,以欧洲为重点,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苏联全面对抗。②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扶植日本,缔结《日美安全条约》。④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 幻想通过“和平演变”来瓦解社会主义政权。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奉行“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
  20世纪70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全球战略出现重大变化。
  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尼克松在1970年对美国的全球外交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的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具体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②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③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两个半战争”战略改为“一个半战争”战略。④利用中国对付苏联,主动打开对华关系大门,推行“三角战略”。⑤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均势”政策来维持美国的利益。
卡特时期(1977~1981年)。美国提出世界秩序战略,大力开展人权外交。“世界秩序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把美、日、欧的三边合作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形成北美、西欧和日本的西方国家共同体。②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合作关系。⑤重视人权外交,为美国外交政策注入更多的道义内容,扩大美国在世界的影响,促进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世界秩序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继续维护美国衰落中的霸权地位。
  3.全球战略新发展阶段
  里根时期(1981~1989年)。里根放弃了前几位的缓和维护均势的战略,制定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在他担任总统的8年里,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和信心得到恢复,美苏力量对比由“苏攻美守”转变为对苏不利。里根政府外交战略的主要措施有:①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恢复发展美国经济,扩充美国的军事力量,1985年进一步提出“星球大战计划”。②对苏推行强硬政策,把苏联在第三世界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美苏关系从对抗进入对话阶段。③美中关系进展不大,在1982年同中国签署了《八一七公报》,两国在经贸、技术和文化领域的交往逐步扩大。
  布什时期(1989~1992年)。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重大转变:①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促使苏联、东欧“和平演变”,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较之以前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的特点是:目标更大,空间更广,手段更多。②推出“新大西洋主义”,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充实新内容和扩大职能,加强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不受影响。③对中国,既维护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④对第三世界,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做法,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⑤提出“世界新秩序”主张,其实质是在美国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整个世界。
  4.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阶段
  克林顿政府(1993~2000年)时期。1993年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提出了经济安全、实力后盾和民主人权三大支柱的外交政策,推行“扩展战略”。1994年7月21日,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又提出美国将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其目标是确保美国在下一世纪全球的领导地位。具体措施是:①在政治上,美国把扩大西方民主提高到战略地位上,以那些具有重大战略的国家为重点,促进其西方民主制度转变;巩固原苏联东欧和拉美各国新生的“民主政权”。同时,推行“一个超级大国主义”,把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和维持联盟关系结合起来,防止任何地区性大国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②在经济上,推行“经济外交”,加强七国集团特别是美、日、德之间的政策协调;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把占领新兴市场、确保能源安全等提高到战略高度。③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意愿,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的侵略战争的历史。
  [小结与重点]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4.北约东扩及其影响。
  5.冷战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危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