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入分配状况不仅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1987年党能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7年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002年十六大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说明我们对收入分配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考试大
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形式取决于生产的社会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对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其内涵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是:(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2)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按劳分配原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反对平均主义。科学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都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存在。考试大
(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稀缺或有限资源的使用不应该是免费的,不然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只有当劳动获得报酬、投资取得利润、土地和房屋出租取得租金、股份分得红利、债券取得债息、存款取得利息,乃至企业家获得风险报酬等情况下,才能促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和节约的使用,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局面,促进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收入分配不是把产品和劳务消极地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通过这种分配积极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不会影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劳动不仅是同资本、技术、管理等相并立的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有的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甚至把知识和技术型的劳动称为“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视为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延伸和提高。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收入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收入所占的份额只会比其他国家更高。因此,即使强调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也不会冲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三)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表现。但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然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其客观经济根据是:一贯彻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二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三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也会导致收入的差距。但这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和两极分化也有着本质区别。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由当前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它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却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就是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和带动作用促进其它地区、其他劳动者学习先进,提高经济效益,再加上国家对收入的调节,最终保证全体劳动者波浪式的共同富裕。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鼓励辛勤努力成绩大的人和有条件快速发展先富、致富的方式,是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合法致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政策可以把效率与公平有效地协调起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两者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此消彼长,可以说是“馅饼”做的大小和如何分割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必须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公平。一方面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这有助于鼓励先进,发展生产,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措施进
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尽量做到社会公平。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抽象的社会公平作为处理分配问题的最高原则,以及借口提高效率,主张两极分化,都是十分有害的。它非但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效率,反而会破坏生产。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单纯强调效率,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失去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基本条件,也会背离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坚持和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主要有:
(1)提倡奉献精神和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是就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言,对自己所承担的劳动和工作要有尽职尽责、考试大,多做贡献的精神,社会要提倡和鼓励这种精神。落实分配政策是就社会的角度而言,要按现阶段的分配政策,使社会成员的奉献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回报,以保护、鼓励和调动社会成员继续奉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反对平均主义和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平均主义、收入悬殊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违背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社会公平,就是要在收入分配中防止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的现象。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十七大报告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小结与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目标模式、基本特征与框架。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依据,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正确认识和对待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及其相互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确立与依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依据,十七大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
特别说明:本文由3COME考试频道(www.reader8.net/exam)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