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进程中所采取的过渡性质的,但也是不可移易的国家形式。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具体实践
(1) 苏维埃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毛泽东为主席。这种政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又提出"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2) "三三制"政权。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中共宣布取消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把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从而使过去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与工农民主政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1/3。
②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③由独立于国民党政府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
④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参议会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
(3) 联合政府。1944年9月,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张。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主题报告。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派别在建国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与中共七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六大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继续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成立民主"三三制"。以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则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抗战胜利后,三种政治力量在建国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国民党拒绝中共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反革命内战,从而断送了以和平方式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4) 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著作,完整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已全面付诸实践。
3.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以下特点:
①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②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③概念表达准确。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重点1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率先带领全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理论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
(1)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他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 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
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及时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②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