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考试 > 口译笔译 > 复习指导 >

建设“生态文明”的正确翻译

2008-11-20 
“生态文明”进入十七大报告,既反映了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型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探索,也反映出我国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而向世人做出的庄严承诺。

    将“生态文明”翻译成“conservation culture”虽然能够反映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但是,我个人认为,将“生态文明”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也许更专业一些。现将自己不成熟的四点意见简陈如下,不当之处,敬乞各位前辈同仁批评指正,刘仁博士不胜感激之至:

  第一,近20年来,国内外专业研究领域对“生态文明”即等同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均持一致意见。从目前我所接触的有限资料来看,美国的Roy Morrison在1995年出版的《生态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而“生态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则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Roy Morrison还在2006年又出版了一本《生态文明:2140》的专著,英文书名就是Eco Civilization 2140。这本书主要描写了未来22世纪的“生态文明”,书名中的英文eco就是ecological的通用缩写。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现有关“生态文明”的专著,其英文名称基本上都被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来国家环保总局潘岳副局长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他同样将“生态文明”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上概括了我国近20年来对“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借鉴了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只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现在还无法与中国国内的生态环境现实相符合。在十七大报告中出现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既是对过去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面对中国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因此,“生态文明”只有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才能够显示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生态理论与全球性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脉络。

  第二,“生态文明”中的“生态”一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自然科学特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教授创造了“生态”或者“生态学”(Ecologie)一词,在英语中均表述为“ecology”,其形容词形式为“ecological”。海克尔对“生态”或者“生态学”的定义为:关于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中国字典将“生态”定义为: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中国字典的定义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没有反映出作为“……关系的科学”这一根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海克尔的定义。甚至,中国对海克尔定义本身的翻译都存在错误,比如,《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将前面所提到的生态学的英文定义仅仅翻译为:以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正是因为生态学本身不仅包含“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也同时包含着“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学及其原理才能够与各种学科相结合,产生众多跨学科的新学科,比如,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biogeochemical ecology),森林生态学(forest ecology),医用生态学(medical ecology),核生态学(nuclear ecology),物理生态学(physical ecology),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等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以生态学的形容词(ecological)为基础的专业词汇,比如,生态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生态政治(ecological politics),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生态社会主义(ecological socialism),生态马克思主义(Ecological Marxism)等等,当然,也肯定包括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第三,“生态文明”在国内两种学术排列中都应该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国外学者基本上都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形式,而在国内学者当中,多数学者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形式,即原始文明(primitive civilization)、农业文明(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和工业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之后的一种高级文明形式;也有一部分学者将“生态文明”作为与物质文明(material civilization)、精神文明(spiritual civilization)、政治文明(political civilization)并列的第四种文明。前一个序列是国际通用的学术序列,而后一个学术序列则是中国学者独创的序列。但是,无论根据国际通用的学术序列还是根据中国学者独创的学术序列,仅从每个学术序列的内在统一关系的角度来讲,“生态文明”也都应该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第四,“生态文明”翻译成“conservation culture”为什么不妥。首先,conservation确实有保护自然资源的含义,但是,“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不仅包括保护自然资源的内容,而且包括调节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也就是说,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通过“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代表的则是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便不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至少也应该是一种现代的文明形式(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其次,反观conservation和ecology两词之间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具有保护环境的含义,但是,前者仅仅是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而后者是建立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自然环境保护行为。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在原始的狩猎文明中,人类就已经开始具有了“conservation”的意识和行为,因而也便开始形成了初步的“conservation culture”;而根据《美国传统词典(双解)》,ecology在表示环境保护时特指“以现代文明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The study of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显然,十七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应该使用“ecological”而不是“conservation”。

  在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的约束之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已经无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conservation culture”,也包括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的生态学思想(ecology)。只有将“生态文明”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才能够向国际社会反映出我国生态理论和实践的现状,也才能够反映出我国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和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出我国对人类未来文明形式的探索和贡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