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考试的资格认定——公文知识部分(3)
公文格式代码、印制顺序号、秘密等级、紧急程度、收文处理标记、发文机关版头、发文字号、签发人姓名等项。
公文写作中的类比思维
所谓类比思维,也称“类比法”,就是认识主体根据事物的某些已知属性、特征,推演出该事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状态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思维方式。类比思维是一种间接的推理,其可能程度取决于前提中所确认的事物的性质、特征的数量和可靠程度,这些性质、特征与类推所得结论的关系是否密切等等。
类比思维对于公文撰写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文写作的思维主体是代表公文意志的集体与公文撰写者个体想结合的符合思维主体,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思维活动受到公文所代表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的制约,二者在公文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存在着控制和能动的矛盾冲突,而类比思维则能够通过思维主体和思维方式的代换克服公文写作中“双重主体”对立所形成的思维障碍,使二者达到思想、认识的基本同步与表达一致。因此,公文撰写者应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类比思维能力,摆脱“自主写作”的常规写作思维模式的束缚,从公文既定作者的角度选题立意、搜集材料、提炼观点、遣词行文以成篇章,使公文成品充分表达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并从中展现公文撰写者个人的智慧和才华。
类比思维的特点分析
1、思维主体与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类比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模拟思维。公文写作是一种应命写作,其写作动机具有明显的使动性和强制性,公文撰写者首先应具备对公文既定作者身份、角色的类比思维能力,抑制自我表现意识,从公文既定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公文的主题、结构、取材和风格。这个层面上说,类比思维的思维主体与思维方式是分离的、对立的。另一方面,公文撰写者始终是类比思维的唯一思维主体,公文撰写者的思想、情感、理论水平、审美素养和写作技巧等个性因素必然渗透融合于类比思维的整个过程,公文所代表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只有通过公文撰写者的思维加工和技术重组才能得到具体表现,公文其实是经过公文撰写者个体化合后的“意识物态”。从这个层面上说,类比思维的主体和思维方式又是统一的,体现为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智慧向公文写作主体价值的充分转化。
2、思维活动中逻辑性与创造性的平行排列
类比思维就其本质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这是因为类比思维是从“已然”向“应然”推演的思维活动,公文撰写者运用类比思维进行由此及彼的判断和推理,在公文既定作者先在思想倾向、行为规律与特定前提和环境下公文既定作者可能表现出的知觉和状态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就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方法,这些都赋予类比思维逻辑缜密的特征。另一方面,类比思维也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记录。类比思维的逻辑性只是为公文写作标示方向、划定范围,严密的逻辑判断并不意味着公文撰写者写作个性的丧失,相反对公文撰写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文内涵的开掘、材料的充实以及语体风格的把握都需要公文撰写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构成了类比思维在实际运用中的主要特征。可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类比思维中互为表里,不可或缺。
3、思维起点单一性与思维路径多样性的有机整合
类比思维作为公文撰写者的写作思维之一,其目的统一于对公文质量的整体性要求之中,即公文撰写者必须从公文所代表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出发进行构思,公文成品必须反映公文既定作者的特点和需求,公文既定作者是类比思维唯一的侍服对象和行为起点,起点单一是类比思维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类比思维的思维路径是复合的、多向的,这是由公文本身的公务应用目的和信息传递性质决定的。公文的生成、使用过程必然涉及具体的客观事实、既定的接收对象和相应的应用环境等因素,公文成品必须与这些因素相适应。这就要求公文撰写者不仅要熟悉、理解公文既定作者的思想和风格,也要考虑到公文内容、使用环境、作用对象的因素,多方向、多角度进行类比,准确把握公文的主题、结构、取材和语言风格,使公文成品尽可能符合各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增强公文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
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1、建立思维模式
模式是事物运动、转化过程中的必然呈现、是一种反复出现、按一定格式排列的程式,模式思维就是利用模式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是直观、求同与定向。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思维模式总是对应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应此,建立类比思维的写作模式是应用类比思维的前提和先导。类比思维的思维模式一般是“赋形”作过程中 (领会写作目的) ——路径(确定类比目标)——策略(设计写作方案)——文本(语言文字表达)“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类比思维由意化到物化的中介,构成类比思维的思维操作模型,公文撰写者要在经常、反复的写作实践中养成应用这一思维模型的良好习惯,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使类比思维模式逐步成为感性的、意象的心里!经验和思维定势,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加以自觉运用。
2、扩充资料储备
古人讲:“不记则思不起”,类比思维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充分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为类比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再现性思维,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参照系,公文撰写行对参照系的了解越深入细致,类比思维的意象就越多,公文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熟练运用类比思维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料储备。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积累,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法律、管理、现代科技等,从广博的知识中吸取营养,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为类比思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熟悉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逐步认识特定对象的公务实践活动的性质、地位、职能、功用、历史、现状及其纵向、横向的各种工作关系,了解各级领导者的思想和作风特点,熟悉机关工作的程序和环节,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有关的数据资料,建立客观、充实的类比参照系。第三,要对公文的种类、用途、特点、规范等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公文写作的各种程式和规范,做到“知格”、“识格”,逐步摸索和掌握类比思维在不同公文中的运用程度和表现形式,使类比思维与公文的规范性和格式化特点趋于融合。要广泛研读范文,学习体会公文精品中类比思维的应用技巧,进一步消化、巩固类比思维模式及其运用方法。实现类比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跨越。
3、强化操作训练
熟能生巧,公文撰写者只有经常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类比思维,才能逐步掌握其规律,稔熟其方法,扩大其积累,通过量的不断累加循序渐进地实现质的提高。实际写作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阶段。在立意阶段,要重点抓好写作路径思维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对比,形成进入类比角色的思维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公文的写作要求做出灵敏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确定正确的参照系;在行文阶段,主要侧重写作策略思维的训练,根据类比参照系的特点和要求训练材料生成、结构安排能力,以及在具体目的、文体和现实语境、时空背景下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修改阶段,则重点训练类比思维的整体运用能力,以准确、适度、平衡为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现有文本的主旨、观点、结构、材料、风格等进行全面的审校和修订,使公文成品与公文内容、既定作者、接收者、使用环境达成最大限度的和谐与一致。
在公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上述几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公文撰写者只有充分了解类比思维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综合思考、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类比思维的作用,使公文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