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备考指南 >

2008年海南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全攻略

2008-10-04 
  海南的各位考生朋友们,大家好!伴随着奥运会序幕的拉开,海南省公务员考试的复习也进入了高潮 ...

  海南的各位考生朋友们,大家好!伴随着奥运会序幕的拉开,海南省公务员考试的复习也进入了高潮。紧张的报名已于13日告一段落,考试将在2008年9月下旬举行。离考试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接下来的备战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公务员考试的主要内容以及备考策略,希望帮助大家的成绩能够在这一阶段得到明显的提高。

  公务员考试是通过考察应试者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以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公共科目考试结束后,将从考试合格的报考者中,按照一定比例择优进行面试等程序的选拔。
所以最后决定您能否被录用的综合成绩是笔试和面试成绩之和,其中笔试成绩占总分的60%、面试成绩占40%。既然笔试成绩占了这么大的比重,那么对这一部分的复习,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争取初战告捷!
下面介绍一下笔试成绩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分值

  一、 笔试科目的考试类别

  为两类:
甲类职位的笔试公共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行测和申论两科均采取闭卷 笔试方式,行测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为主观性试题。
乙类职位的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另外,海南省公安机关49个职位招考179人,报考这些职位的考生需要加考专业科目,考察大家的公安基础知识。

  二、笔试成绩合成

  考试科目为两科的,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占60%、《申论》或《专业》占40%合成笔试综合成绩
考试科目为三科的,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占40%、《申论》和《专业》各占30%合成笔试综合成绩。

  三、两类考生享受加分政策

(1)少数民族人员报考少数民族自治县(市)职位的,按本人笔试综合成绩的5%给予加分。
(2)到海南省享受中西部政策的五指山等11个市县及三亚的部分贫困乡镇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且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报考上述地区的公务员职位,笔试综合成绩加5分。

   另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省以下垂直管理行政机关和部分市县乡镇机关实行不确定职位统一招考,录用审批时将按拟录用人员综合分数排名顺序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录用职位,那么对于报考这一部分职位的考生来说,分数也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从现在开始,到考试前,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准备,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考试准备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备考策略。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对于行测而言,主要测察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通过笔试形式进行考察。考试大纲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与去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行测复习:
数学、逻辑等内容,主要考察大家快速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分析考查考生对文字、图形和表格形式的统计资料进行准确理解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就需要大家掌握资料、讲义中的内容,以及吸取我们的课程讲授精华,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培养对数字、文字的敏感度,在答题中积累一些小技巧:如排除法、代入法和图形结合法等,以提高答题速度和效率。

  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就需要我们大量阅读文章,可以通过专业网站的评论文章,(人民网、新华网)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我们也会给大家上传一些文章供大家练习。

  常识判断: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其范围涵盖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多方面内容,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侧重于考察法律知识运用的能力。关于法律部分,可以参看《法律基础》这部分,它把基本法律知识都做了一系列的串讲。有助于帮助大家踏实基础。

  另外,做历年真题并要注意分析总结。在做题的顺序上要坚持2008——2007——2006的一个倒序原则,即从难到易。做到最后您会发现思路豁然开朗。

  在做题时,掌握考试的基本题型,基本方法。比如行测,固定地包括几种题型,在备考时就要清楚,哪些是你的强项,哪些是弱项?再比如申论,也固定地包括几种题型,在备考时同样要清楚,哪些你心里有数,哪些心里没谱?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

  踏实自己的基础后。然后把看书的一些体会,看书所得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做题的过程当中去,加大补习自己偏弱的部分。

  这一过程中,提醒诸位考生对于做错的题目及题型要进行专门的搜集整理以便查漏补缺。经验表明,许多人在考试时都经常犯一些习惯性的错误,或者叫易错盲点。这一次在某个问题上出错,下一回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出错。比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定义判断”题,虽然题干给出的都是正面定义,但有些时候问的却是反面的内容。面对这样的试题,许多考生经常选错方向,从而丢掉不应该失的分数。要消除易错盲点,必须进行专项训练,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这种题容易出错,通过对错误的认真分析,找到避免出错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还要把握考试新动向。在暑期这段时间大家要经常登陆海南省的统计局网站及时查看此类网站上面的统计报告,仔细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备考行测考试的资料分析部分有很大的帮助。
行测毕竟是一门理解加运用的科目,不练习是肯定无法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和公式的。所以需要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练习,把经常出错,辨别不清,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公式以及相关练习题总结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坚持到最后冲刺阶段,平时经常翻看、总结。这样一路下来你会发现,难点重点都在你总结的笔记本上。

  二、申论

  申论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说申论考察的核心能力是分析能力。其次考察综合能力,如阅读理解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如何锻炼这种能力呢?

  通读资料:使自己的思路接近申论的思路。形成自己的做题模式和套路。

  分析热点:找到热点问题

  1.大量阅读材料,准备三个方面:a用书面标准的语言整理问题发生的背景;b现状;c我们怎么定义的,如何去做,有哪些准备;

  2. 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所整理的内容,做好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考生在平时应该多进行锻炼,作有准备的发言,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多搞几次面试演习。平时遇到突发事件不要回避,多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面试做准备。

 作者:新天地公务员考试研究院 万源泉

  很多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很讲究方法,其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在寻找各种不同类型公务员考试试题的来源。关于各个不同类型的试题的来源和命制过程,学生花专门时间去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试题的来源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时间是宝贵而有限的,这些工作应该由专业的教师来进行;而且仅仅知道试题的来源对我们高分通过考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当然,在不影响复习的前提条件下适当了解也没有坏处,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示,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道典型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

  三、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5—100题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概念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所需要的却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十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 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______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______的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______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______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95.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96.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为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97.最末一段划线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98.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很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