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1.运动与静止
区别
联系
转化
反对的错误观点
运动
绝对的
动中有静
一定参照系
相对主义诡辩论
静止
相对的
静中有动
一定参照系
绝对主义不变论
“静也,动之静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代表观点是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把生和死,可和不可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之间的区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如果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陷入了不可捉摸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泥潭。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动论)否认运动,把相对静止看做绝对不动,代表性观点是“飞矢不动”,“天不变,道亦不变”。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
2.意识的本质(易结合气候问题进行考核)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性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对同一对象的意识存在个体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事物反映的近似性、虚幻性和创造性。但是,意识的内容和造成意识主观性的原因却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三思而行;工程师设计图纸)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胸有成竹)
(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4)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5)意识活动具有自身发展的前进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要使意识的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有一定的途径和条件:(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分析题)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意识问题上的唯物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意识问题上的辩证法。(现实工作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无所作为)。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认物质的决定性,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为所欲为)。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工作中,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大胆创新精神,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又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相信和依靠科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胜利。
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宿命论。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借口,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等”、“靠”、“要”,不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置客观规律于不顾,单凭个人热情和勇气盲目蛮干,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1
2
3
4
唯物辩证法
联系
全面
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
孤立
片面
静止
否认矛盾,确信外力推动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5.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的改变的一致性。其主要环节是:
(1)实践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
(2)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预想和超前反映。
(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4)实践结果及其检验。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做出评价和检验。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1.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2.认识的内容
对事物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反映
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
3.认识的特点
形象性、直接性
抽象性、间接性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片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7.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即“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动态有序性、最优性。其中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1)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2)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3)最优性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为整体是整个事物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们的联系表现为:
(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2)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3)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4)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5)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高一层次系统的部分,可以是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则成为高层次系统的部分。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须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
8.认识论的不同主张
辩证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体
人(实践的、社会的)
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
精神
客体
主体认识的对象
整个自然界
精神的外化
9.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广泛运用而又失去控制造成的。因此,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而不造祸,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取决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把人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结合起来。
物质文明的建设解决不了社会领域内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自然科学本身并不对使用它的成果的人的智慧和能力负责,它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并不预先考虑社会后果。在人类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之前却已经掌握了对自然的控制权,这使得人类面临空前的凶险。人类的大敌不是技术而是非理性,不是科学而是战争,不是资源稀缺,而是贪得无厌。
10.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由于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辩证性,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速度,又要讲究一定的规模,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空间。(此一时,彼一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时间观念的意识增强,时间在不断增值——“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空间的强有力的手段与工具,人类已跨出地球飞向太空。空间也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生存等方面效益,“黄金地段”、“龙头地区”显示了“空间的效差”,同时,要看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数值上是可以相互代偿的,争取了时间等于扩大了空间,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等于延长了时间。时间和空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我们要节约时间、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时间和空间的各种效率和效益。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a、相对真理之中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
1.对立:(概念不同) 2.联系: 渗透: 3.转化: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4.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由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决定的 5.方法论: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1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动力
有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
有
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
主客观精神
无
少数英豪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宿命论主张历史发展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者。
(2)唯意志论主张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1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趋同论”是错误的理论
“趋同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社会的两种形式,两者将遵循“趋同”的道路,共同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信息社会)。“趋同论”的错误之处在于片面夸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只承认两者的统一,否认了两者的区别(对立),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抹杀了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趋同论”混淆了社会技术形态理论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区别。
社会技术形态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而生产力只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区分社会形态的质的标准。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同而区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法律及意识形态,而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统治的所谓“**”。按照社会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而决不可能是两者最后“趋同”。
14.可能性与现实性
(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可能是指在现实中存在其出现的根据的东西。不可能性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非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着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非现实的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但抽象的可能毕竟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随着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认识抽象的和现实的两种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区别,应该集中力量去办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否则就要犯左倾的错误;反之就要犯右倾的错误。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抽象的可能变为现实的可能。
(3)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在事物发展中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矛盾双方斗争中,既有新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从而使事物发展的可能,也有相反的可能。虽然就总趋势而言只有新生事物不可战胜一种可能。但这种总趋势由可能转化为现实,是在两种可能的反复斗争中实现的。
(4)把握可能的量的方面。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即或然率,这就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测定。把握可能性的量的方面,分析或然率,这是精确地规定行动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重要条件。
可能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可能和现实是统一的,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余地。(2)可能与现实的对立,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必要。(3)为了在变可能为现实的斗争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力求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促进事物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客观前提。其二是,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斗争,创设有利的条件,力争实现最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对立统一
假象
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两个月的暑期可谓考研复习的黄金时期,对于不少同学而言,已经启动了政治复习。尤其是对于应届生,用暑期2个月的时间来集中强化复习,如果利用得当,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9月开学后,本科专业的学习与实习次数将增加,会分散考研复习的时间精力。
对于大多考生而言,政治的复杂性远不及英语、数学与专业课,复习起来也容易得多,过关也并不难,但拿到高分却非易事。如何确保政治考试万无一失,并且争取拿到高分,文都教育综合了多位政治辅导名师的意见,参考了以往文都考研骄子的复习经历,认为考研政治的暑期复习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每日复习时间安排
对大多数同学来讲,在政治上投入的复习时间一般比较短、比较少,以前是否有政治理论方面基础显得并不是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每天应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之。
如果我们7月10号开始启动政治复习计划。上午8点30到10点看政治,先看从马哲开始,每日递推。第二天可以用一点时间(半小时内)回顾昨天复习的政治内容,然后再进行第二章的学习与记忆。然后看完每科目后,留出两小时用来总结。
2、复习重点
暑期政治复习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大纲全面复习知识点。不要一开始就想把所有的内容都背完,这种方法适合于记忆力极强的同学。但一般而言,记忆力太强的并不是很多。
哲学(理解+记忆):哲学比较抽象,题目灵活,复习时需要对课本中的哲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到位的理解,同时记住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解):政经尤其是资本主义政经部分,逻辑性很强,涉及的概念和公式很多很重要。对所有内容都理解以后,会发现不容易忘记;但只要有其中某个概念或是公式忘记了,便可能全部的内容都记不清。一定要熟悉它们的推导方法。
毛泽东思想概论(记忆):这部分内容简单,但知识点庞杂,难以记忆,尤其是众多著作和会议的年份、内容、意义、影响等等。可以寻找一些记忆的窍门。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记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类似,这部分内容好理解,但千头万绪的历史线索,需要记忆。
世界政治与经济(记忆):这一部分分量不重,只考一道大题,所以暑假期间,只需要看一遍课本,有个印象即可。不妨长期关注一下时事政治。
3、参考资料及复习方法
这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考研参考书很重要。书店的政治参考书很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应该选择多年来有口碑的品牌书,同时最好选择同一品牌的系列书(包括讲义、习题等等)。因为系列书比较系统,不会漏掉知识点。这里推荐《考研政治早知道—核心知识精粹及典型真题》、《报考知识全集及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
暑期的政治复习侧重点主要是理解,在看辅导书或听辅导班的课时,要按章节仔细学习,理解每个概念和观点的意义。每复习完一章,用相应的历年真题进行巩固练习。琢磨命题的思路,把握主要知识点。切忌一开始就拿很厚的模拟题盲目实行“题海战术”。
时下,盗版书横行,文都教育建议广大考研同学最好是购买正版图书,正版和盗版在价格上仅数元之别,但在质量、感觉上是截然不同的。盗版里面排版的错误、题目的遗漏等现象经常存在,而且不能享受图书策划出版机构的更多增值服务,对考研同学来讲,不仅是一种损失,而且看书的心情也会因盗版书劣质的品质而不快,影响学习效率。
4、辅导班问题
政治复习方面,不少同学都选择了报班。在上辅导班之前,大家可以把课程翻一遍,或者看《考研政治早知道》、《报考知识全集及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辅导班老师讲的比较快,并且集中讲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提前复习,不太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听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当然,辅导班的选择还是要根基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包括自己的学习水平、经济条件以及上一届考研人的建议等方面。对辅导班的判断,也要从办学历程、经验、师资力量、口碑、服务水平等关键点进行评价。
5、心理与生理调节
虽然有方法与计划做保障,但考研同学对暑期利用不好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同学反映天气炎热、坐不住、总想出去玩,学习提不上劲,难以忍受坐在那里里头苦干的寂寞与枯燥,有的同学复习到中途,甚至就回家去了,中断了学习备考。文都的考研辅导名师结合多年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以及往届优秀考研学子的暑期复习经历,认为考生可以通过这样几种办法保持高昂的战斗力与学习兴趣,用目标刺激自己、劳逸结合把学习与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多与考研战友交流、多看一些其他考研成功者的经历以鼓励自己等。
步步为营,多管齐下,决胜2009年考研,从暑期政治复习开始。最后,希望正在展开暑期考研备战的同学在安排好复习计划与进度,充分利用后暑期复习黄金期,在政治复习上打赢“强化攻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