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一章(1)
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复习内容较多。考生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抓取政治高分,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各章节重点知识点。万学·海文为了帮助09年考研学子在政治复习中“速战速决”,更大可能赢取一场投入少,获取多的“战役”。总结了以下章节重要知识点及相应详解: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确、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政治条件
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趋成熟,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
2、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大工业一起变革了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结束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
(1)细胞学说;(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生物进化论。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图画。”
3、思想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2)马克思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为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用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便是方法论。
2、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一切哲学研究和解答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即何者为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意识还是物质?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说,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与之相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到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要领中正确地反馈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任何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在于它决定着一切哲学的发展方向,最后是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5、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6、哲学成了一切知识的总汇,成了“科学之科学”。这种现象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并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
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关系。首先,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其次,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政治理论考试的要求,总的来说,是要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体现在不同类型的试题上。具体地说:
选择题的能力要求,是能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能正确地理懈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分析题的能力要求,是能运用有关原理,比较、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或足能结合特定历史条件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当然,以上是就一般来说的。试题有难易之分,因而测试能力的要求有交叉。测试高层次能力的试题,如分析题,会包含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较难的选择题,特别是选择题ⅱ,可能会包含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这在考试大纲的“基本题复习应考提示不同题型及其主要评价目标示例”中都有例证。
一、单项选择考试内容
近几年单项选择题题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属于重大史实、重要会议、重要文献的内容和重要人物的确认。
例如,2006年第l0题“l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2007年第8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第9题“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第l0题“l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2008年第9题“l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等,都属于此类题。
(2)属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确认或是其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2005年第ll题“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第l2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2006年第6题“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第7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第11题“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第l2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2007年第5题“货币的本质是”,第7题“作为商品的资本是”,第11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2008年第l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第5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第7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第8题“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第ll题“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第l2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第l4题“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等,都是这样的题。在历年试卷中,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出得比较多,所以,复习时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掌握。
(3)属于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确认、理解和把握。
例如,2004年第9题“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2005年第4题“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写入宪法。这标志着”,第9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2007年第l3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认为首要的**是”,2008年第l0题“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等。
(4)要求把题干提供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科技活动中的具体事例或材料,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考查考生对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或给以科学的评价。
例如,2004年第l2题“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2005年第l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8年第2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颗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活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第13题”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等。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因首先要求对题干的内容作出正确判断,测试的能力要求相对要高一些。
(5)题干提供一段引文,测试考生从政治、经济、哲学等理论或历史角度,对这段引文的中心思想的确认、理解和把握。
例如,2005年第2题…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第3题”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2006年第2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第3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第4题…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先”’’.这段话表明“,2007年第l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第2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2008年第3题“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也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第4题…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等,便是这样的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近年来常用这种方式命题。这种类型的选择题有一个判断和分析的问题,有的题还有对古汉语或引文的理解问题,因而测试的能力要求相对要高一点。
(6)属于概念(理论观点)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的命题方式。
例如,2000年文科第11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道题把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联系起来,考查对两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新意。又如,2000年理科第5题“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劳动二重性原理”;第6题“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劳动和劳动力”。前者测试劳动二重性原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关系,后者测试科学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与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系,都从方法论的角度命题,
测试的能力要求当然更高一些。这种命题方式应引起考生注意。2006年第l3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也是这样的题,不过比较简单。
资料类别: 浓缩经典版的政治笔记 rar压缩文件/word文档 资料下载: 点击这里下载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一、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2、资本周转、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完成一个循环所花费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循环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资本周转时间;(2)、生产资本的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一种划分,是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将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的价值以货币形式提取并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本更新。
4、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 v m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5、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ⅰ(v m)=ⅱc.
由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1)、ⅰ(c v m)=ⅰc ⅱ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何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2)ⅱ(c v m)=ⅰ(v m) ⅱ(v 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6、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1)、ⅰ(v m)>ⅱc或ⅰ(c v m)>ⅰc ⅱc;(2)、ⅱ(c m-m/x)>ⅰ(v m/x)或ⅱ(c v m)>ⅰ(v m/x) ⅱ(v 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ⅰ(v △v m/x)=ⅱ(c △c)。由此可以引申出两个实现条件:(1)、ⅰ(c v m)=ⅰ(c △c) ⅱ(c △c);(2)、ⅱ(c v m)=ⅰ(v △v m/x) ⅱ(v △v m/x)。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再生产周期。它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