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资料:毛概重点知识点梳理

2008-1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虽然在考研政治的五门课程中所占的分值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在考研政治中的地位也是不 ...

毛泽东思想概论虽然在考研政治的五门课程中所占的分值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在考研政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与邓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课程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好毛概对于现今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理解和掌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概包含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领导人关于政治、经济事件的决策和理解,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是考研的需要,更是了解国家和世界的需要。相信通过对毛概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大家会更加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首先,从总体上来把握毛概这门课程涵盖的时间段:

宏观时间把握: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新**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国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

二、过渡时期(1953~195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

其次,要重点记忆毛概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毛概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1)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新**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建立了新中国。

(2)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及如何解决),以及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发展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等等探索。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⑵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四、旧**主义向新**主义的转变的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新**主义的开端)

第一,经济上,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三,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四,国际环境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五、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5、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六、新**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年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来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直接目标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主义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大体上说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1、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灭亡。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承认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条件是复杂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不要把条件简单化,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各种不同的条件。条件也是可变的。客观条件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条件消失了,有些条件出现了。而且,人们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无害条件或有利条件,创造出原来不具备的条件。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一系统论的基本命题。

  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系统论。

  3、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4、系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首先是整体性,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说,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把系统的性质和功能还原为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的。

  其次是结构的有序性。即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样才能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最后是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征。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当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结合为一个系统时,这些要素的功能也相互综合。这种综合可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也可能小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这种综合只有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即朝着使整体功能优化的方向调整,系统才能存在和发展,否则系统难以继续存在。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5、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但它不能代替普遍联系的原理。一是因为系统论虽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却不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属于具体科学。二是因为系统论只是深入研究了各种复杂联系中的一大类联系——系统整体与其各个部分的联系,世界上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系统联系。系统论不能取代辩证法,辩证法也不能取代系统论。我们应当把两者联系起来,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坚持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它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则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发展,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不是发展,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倒退的变化也不是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特点是永恒性和普遍性。

  新事物是指符合中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生产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从表面上看,必须从本质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1、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旧事物反而比较强大。但是暂时弱小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不断战胜并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就是说,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不发展不变化的事物的堆积,而要把世界看成是过程的集合。所谓过程,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成有毁,都有它产生、成长和灭亡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或久或暂的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再发展变化的、尽善尽美的社会只能在人们的幻想中存在。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理论学说都处在不断修改和发展变化过程中,永远不会出现不再发展的终极真理。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的绝对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2、恩格斯把关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称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坚持这一思想,我们就要善于识别新生事物,热情地保护新生事物,支持新生事物迅速成长壮大。坚持这一思想,我们对现实要采取科学的批判态度,就是要认识到任何现实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当它还有其存在的理由时,要维护它的存在,使它获得正常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把它看成是永恒的而加以崇拜,而是要把握住它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的时候,就要对它实行变革,用新的、更高级的东西来代替它。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第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则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呢?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要保证政治在考研中取得高分,考生总体在政治复习上花费的时间应该为200——300个小时,时间的长短应因考生不同的程度而定。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考研政治的分数提高特别快,如果在报考辅导班的基础上,再加上合理完善、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要想取得高分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考研政治,在复习前,考生应该明白每一部分的特点。政治一共考六门课程:《哲学》22分、《政经》20分、《毛概》18分、《邓三理论》20分、《当代》10分,《时政》10分。其中《哲学》和《政经》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理解力,难度系数较大。因此,考生必须在这两门课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加以理解,并需要老师透彻的讲解,这是把握原理的前提,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做好了,接下来的复习就容易多了。

  在复习《马哲》和《政经》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因为这两门课出题的形式比较灵活,考查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准确,而在于知识的运用。所以考生必须理解这两门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毛概》和《邓论》的复习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是以准确地记忆基本知识点为基础的,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一些题目加以分析,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篇章布局能力。考生在暑期强化班开设以后,结合老师的讲解更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

  《当代》的复习:考试在这一方面每年一道大题,而且往往是二选一,分值为10分。《当代》的知识点没有较难理解的,因此,考生可以在12月冲刺班以后再复习这部分内容,老师在冲刺班上往往会结合时事分析今年考的重点或者范围,并把它变成若干到可能的大题,大家按图索骥,掌握相关重要的知识点,应付考试是没有问题的。《当代》的总体知识系统复习大约需要3——5个小时,在辅导班老师把重点和易考点系统分析以后,再花费3——5个小时记忆即可。

  《形势与政策》的复习:《形势与政策》考察一年之中国内外发生大事。主要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影响较大的国际、国内大事等。每年考五至六道选择题,分值10分。因此,考生平时可以抽出琐碎的时间关注一下国内外的大事,诸如在饭后到报栏前浏览一下,走路时听听收音机等都可以让我们在不浪费大块时间的情况下熟悉时事政治。等到 11月份《形势与政策》的考研复习指导出版以后,买一两本再参照着复习一下就可以了。

  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是:

  基础阶段(4月——6月)先理解掌握《马哲》和《政经》;

  强化阶段(7月——8月)在辅导班学习的基础上系统复习各部分、各章节的知识,建立各章节间的知识链接;

  巩固提高阶段(9月——10月):通过训练一些经典、高质量的习题,巩固自己的知识,并在分析历年真题的命题思路和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各部分、各章节的出题重点;

  模拟冲刺阶段(11月——12月):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按照考研要求进行自我测试,查漏补缺,寻找实战感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