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五章

2008-10-04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五章(一)   第一节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类是自然界 ...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五章(一)

  第一节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第一,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

  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由于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动物不进行生产劳动,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所以它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不能能动地改造自然。而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必需的物质资料,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第四,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在动物界,其生物的特性、生活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与下传,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遗传方式进行。而人类因为能够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思想、科学、文化、传统及各种传播媒体。 因此,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劳动经验和技能等,体现为语言、思想、科学、文化、传统,并通过传播媒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三、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1、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2、生态系统是复杂的自然系统之一。一个生态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称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

  3、当代的环境问题

  第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有200多亿吨。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5%,目前浓度为350ppm,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600ppm。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地球升温。

  第二是世界性水源危机。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加上水源污染严重,致使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着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的水源严重匮缺。

  第三是森林惨遭毁灭。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没有森林便没有人类,可是它正遭践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一半。预计到2000年,森林面积将下降到0.21亿平方千米,到2020年,下降到0.18亿平方千米。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质的最大生产者和蓄积者,是“生物资源库”和“绿色蓄水库”。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是物种不断减少。据英国剑桥保护监测中心1986年的统计,全世界处于灭绝边缘和处于严重威胁之中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以及其他昆虫、蝴蝶等267种。在未来30-40年中,将有6000种植物在地球上消灭。

  地球上已经沙漠化和受其影响的地区高达38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递增100-150万公顷。

  第五是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可以过滤太阳紫外线,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保护屏障。现在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是电冰箱、空调器、喷雾器和某些工业过程排放的氟氯烃类物质,导致臭氧层破坏。

  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强化阶段:知识点详解马哲第五章(二)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2、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1)生态资源(又称恒定资源)。(2)生物资源。(3)矿物资源。

  3、既然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所以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地理环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4、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生产的特点

  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第二,人口生产的形式与物质生产的形式不同。

  第三,人口生产的结果与物质生产的结果不同。

  第四,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

  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第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三,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人类的婚姻家庭形式,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由群婚制到对偶婚制再到一夫一妻制三种基本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4、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第一,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二,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矛盾。

  第三,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四,人口增长过快,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

  三、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如制造和使工具的本领、社会关系、自觉能动性、抽象思维和语言等,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可以说生产劳动在何时何地开始,人类和人类社会就在何时何地出现。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若停止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要灭亡。人类要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也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所以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五,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劳动的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客观地、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生产劳动概念以萌芽的形式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生产劳动概念的逐步展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产实践。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五章(三)

  第三节 社会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是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四类要素构成。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的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者具有 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具体来说,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具体地说,这类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4)准备性因素。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上层建筑,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一是社会科学知识。

  生产力的特性是客观性、社会性、属人性。

  2、生产关系体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③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性质。其次,同样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具体形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序,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国家对各个阶级不是一视同仁的,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2、国家的特征

  第一,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

  3、国家的职能

  (1)对内职能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本阶级实行一定程度的**,以保持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其对外职能是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3)多方面的其他社会职能。主要有:第一,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社会成员、各种政治派别以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的共同利益,免得因内部矛盾而使其阶级利益受损害。第二,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纠纷等,以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4、国体和政体 国家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结构。

  (1)国体问题,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

  (2)政体问题,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3)国家和政体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逆水行舟

  首先,国体和政体是不同的。其次,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

  1、社会意识的构成

  (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①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社会心理亦可称作日常的、普通的社会意识。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们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

  ②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不属于上层建筑,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社会制度服务。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首先,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原料仓库,它为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其次,思想体系是社会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炼和升华,在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又对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2)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它是社会成员个人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个体意识的主要内容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社会成员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意识,以及社会成员个人对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意识。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

  群体意识是人类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及其共同利益和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反映。群众意识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群体,群体意识的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人类社会群体是复杂多样的,群体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有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等等。不同的群体意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交错,形成复杂多样的群体状态和不同群体意识之间的联系。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是相互依存、密切结合的。个体意识离不开群体意识,群体意识也离不开个体意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个别表现,群体意识寓于个体意识之中并通过个体意识表现出来。其次,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个体意识既渗透着群体意识,又影响着制约着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反之,群体意识也制约着个体意识,任何个体意识都受到群体意识的深刻影响。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首先,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从历史的纵向即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相反,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较高。另一种表现是,从社会的横向即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可以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

  3、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a、本质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即人类的生存方式。

  b、特点 (1)、人化性 (2)、社会性 (3)、历史性 (4)、多样性

  c、功能 (1)、信息功能 (2)、教化功能 (3)、批判和维护功能

  (4)、促进社会发展功能 (5)、认识功能

  4、文明和文明形态 文明是人类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特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5、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a、物质文明是基础 b、精神文明是动力 c、政治文明是保障

  d、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五章(四)

  第四节 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经济社会形态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或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决定的。

  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二、技术社会形态

  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都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因而都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范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这样划分开来的社会形态我们把它称为技术社会形态。换句话说,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石器时代,人们靠捕鱼、狩猎和采集为主,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因而可以把这个时代称为渔猎社会。在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耕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农业社会。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大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工业社会。在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信息社会。这样人类历史就有了一个技术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物社会。

  由于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它将被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取代。人们赋予这个发展阶段以不同的名称:“后工业社会”、“后经济社会”、“后文明社会”、“后资产阶级社会”、“超工业社会”、“技术电子社会”、“程序化社会”、“富裕社会”、“新工业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我们认为,从更广大的范围和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把代替工业社会的新的技术社会形态,称之为“智能社会”可能更确切些。因为“智能社会”这个概念,反映了这次新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革命,反映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根本转变,反映了知识智力因素和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实际情况。智能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如“信息社会”、“生物社会”等。当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国内外都有学者认为,到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社会”。我们认为,如果那时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确实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把它称之为“生物社会”,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就目前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处在“信息社会”。

  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补充技术社会形态概念和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划分,既有助于完善社会形态划分和更替的理论,又有助于说明当代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五章(五)

  第五节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开始其社会生活时,总是遇到并接受前人传给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第二,人们不能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根据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行动,其目的和愿望就可能实现。

  第四,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即单一决定,而是多值的或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或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这些具体的模式或途径在实现主体的目的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上会有所差别,甚至可能迥然不同或截然相反。然而被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有一个,既现实只能有一个。实现这一个可能性是否是实现主体目的的最佳模式或途径,取决于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够进行能动的选择是人类的伟大,是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之所在,也是人的苦难、人对错误选择的痛悔与愤恨之所在。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以奴隶社会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由于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聚居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别,它们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时,其秤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样。

  其次,东方和西方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具体方式不同。

  再次,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别。

  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首先,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再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最后,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西方发达,因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也较西方封建的政治制度发达。

  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第四,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过去遗留下来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残余,而且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会产生出未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芽或因素。而在较大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在同一时期,不同民族有时又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

热点排行